在緊急時刻,sbd也可以充當偵察機使用。現在兩艘航母上都有sbd被風暴摧毀。如果哈爾西要確保找到對手的話。他就不得不削減轟炸機群的規模,而他要確保摧毀對手的話,多留下幾架偵察機就更為重要了。
到底是確保現對手,還是確保摧毀對手?哈爾西沒有遲疑多久,如果現不了對手,那還怎么去摧毀對手呢?因此,哈爾西只削減了6架偵察機,安排了3o架sbd執行偵察任務,“勇猛”號派出的有16架,而“大黃蜂”號派出的為14架。結果。他就只留下了81架sbd,41架tba這些轟炸機可以組成兩個波次的轟炸機群,如果偵察機順利返航的話,那么哈爾西還可以用執行偵察任務的轟炸機組成第三個波次的轟炸機群。
確定了這個安排之后,哈爾西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大概判斷對手地位置了。既然談仁皓是一個同樣主張進攻的指揮官,那么就不會輕易的避戰,而會主動尋找決戰的機會。
哈爾西先排除了唐帝國艦隊在外海的可能性,除非談仁皓認為他的那三艘航母經受得住12級風暴的摧殘,不然他就不敢把艦隊留在外海。到時候也許不需要哈爾西動手,風暴就能幫他讓唐帝國的三艘航母失去戰斗力。也正因為風暴向北轉移,所以哈爾西并不擔心之前在馬紹爾群島附近海域活動的第二特混艦隊能夠趕過來。
排除了這個可能之后,哈爾西立即判斷,唐帝國的兩支航母特混艦隊肯定在陶烏群島東面,到弗林茲伯里礁之間的海域,或者是更南面一點的海域活動,這片海域將在六點左右脫離風暴的影響,到時候唐帝國地偵察機就可以上路了。而這片海域大概有5ooo多平方海里,如果要完全搜索這片海域的話,就至少需要3o架偵察機。這也是哈爾西決定將偵察機設為3o架的主要原因。
可真要搜索完這片海域,時間還是主要的問題。哈爾西在偵察機的部署上很下了一番功夫,第32特混艦隊能夠在五點半到達距離對方可能活動的海域最近18o海里,最遠25o海里的地方,隨后派出偵察機,而這些偵察機能在六點半到七點的時候到達預定搜索海域。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那么在六點半到七點之間,就將找到唐帝國地特混艦隊。如果第一波偵察機沒有找到目標的話,那么“貝勞伍德”號派出的16架偵察機還能夠做補充搜索,擴大巡邏范圍。這樣一來,現敵艦隊的時間將延遲到七點半之后。
也就是說,能不能找到唐帝國的航母特混艦隊,在八點之前肯定有個結果。而在八點之前,哈爾西能讓留下來的轟炸機全部做好起飛準備。這些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唐帝國的艦隊是否會出現在預先確定的海域之內。
哈爾西對自己的判斷還是很有信心的。在他看來,唐帝國艦隊北上的可能性為零之后,唯一的選擇就是南下。而談仁皓如果要去對付在瓜島南面海域的第32特混艦隊的話,那么就必須使艦隊進入到布干維爾島北面5o海里的范圍之內。如果談仁皓選擇先對付第31特混艦隊的話,那么他將艦隊留在陶烏群島東南面的海域是最好的選擇。這全都在偵察機的搜索范圍之內。因此,哈爾西確認他能夠找到唐帝國的特混艦隊。
現在的問題是,風暴什么時候過去,他什么時候能夠派出偵察機。
天氣是最難以預料的,哈爾西可以大概判斷出對手所在的海域,卻無法判斷天氣的變化。這次風暴的形成就是個意外因素,風暴的運動情況也出乎所有天氣預報人員的意料范圍。誰也無法判斷在未來幾個小時之內天氣會不會有其他的變化。對哈爾西來說,最大的對手也許不是對方的特混艦隊,而是變化無常的天氣。
實際上,對交戰雙方來講,最大的麻煩都不是來自于對手,而是天氣。談仁皓與黃曉天都能夠大概的預測出對方艦隊的大概位置,可他們同樣無法準確的預測出天氣的變化。天氣的影響已經遠遠過了敵人,而且天氣帶來的危險也遠遠的過了敵人。
在凌晨四點左右,雙方的指揮官都已經做出了決定,雖然風暴還在肆虐,雖然天氣還沒有完全好轉,雖然雙方都無法準確的判斷對手的位置,但是雙方都為最后的決戰做好了準備。而此時,南面的戰場上,雙方的戰列艦隊也在進行著激烈的戰斗。瓜島南面海域的戰斗只是整個大戰場上的一部分而已,而在所羅門群島北面海域即將爆的這場戰斗才是真正的關鍵,同時將最后決定這片海域到底由誰來控制!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