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折出現在25年7月份,沈飛地為其下一代戰斗機研制的“風20”發動機基本上完成了設計,而哈飛當時也得到了兩臺樣機,隨即“游隼”團隊就確定用“風20”作為新式戰斗機的動力系統。并且在此基礎上開始了全面設計工作。
“風20”的輸出功率不比“金鷹”用的“風18”大多少,仍然為22缸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2400馬力。而該發動機最大的特點是,其總重量比“風18”輕了兩成以上,而且其機械式增壓系統是重新設計地,在5000米高度上的輸出功率只比海平面上少150馬力。即使到了9500米的高度,其輸出功率也能夠達到1800馬力。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果,而且以“風20”核心為基礎研制的“風21”發動機是下一代轟炸機的基本動力。
實際上,海軍對發動機的高空性能并不是很重視,在實戰中,海軍的戰斗機多半是在5000米以下的高度上作戰地,很少有戰斗機會飛到5000米以上的高空與敵機戰斗,特別是艦載戰斗機,更是主要集中在中低空活動。因此發動機地低空與中空性能才是最重要的。而沈飛搞的“風20”確實有點走偏門,可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重量輕。而且修改了汽缸的布局,減小了受風面積,這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了。對飛機設計師來說,更小的受風面積,可以讓設計師能夠更周到的考慮到戰機的氣動布局,而不是僅僅在動力上做文章,而無法像陸航那樣用更優秀的氣動布局來彌補性能上的不足。從這一點上來看,正是“風20”的誕生,最終催生了帝國海軍最先進的活塞式戰斗機。
“游隼”的全面設計工作在26年初就完成了。此時“金鷹”的修改設計工作也完成,而且海軍已經下達了訂單。顯然,“游隼”的速度仍然慢了一步,沒有能夠在海軍安排26年訂單的時候完成全部的設計工作,錯過了在26年投產的機會。“金鷹”在裝備部隊之后受到了不少的好評,直到26年中,也就是顏國忠準備攻打澳洲的時候,p-51d首次出現在了太平洋戰場上,到此時,帝國海軍才發現,美國人搞出了性能更好的戰斗機,“金鷹”很難在性能上壓倒p-51d。結果,在26年6月初,海軍裝備技術辦公室直接與哈飛聯系,要求哈飛在26年底之前必須完成“游隼”的設計。
這實際上就是海軍已經開始考慮訂購“游隼”了,收到這一消息的哈飛,以及“游隼”團隊自然喜出望外,他們差點就因為錯過了26年初的機會而放棄了“游隼”,真可謂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最后的關頭,敵人的先進戰斗機拉了“游隼”一把,讓這種命運坎坷的戰斗機終于走上了最后成熟的道路。
哈飛在七月底就把具體的設計指標交給了海軍裝備技術辦公室,當時顏國忠給談仁皓他們的就是這份文件的副本。而海軍裝備技術辦公室將設計指標發到戰區司令部,主要就是讓戰區司令部的負責人根據戰場上的實際情況,確實是否要對其設計性能做出修改,這樣才能讓哈飛在完善設計的時候盡量照顧到戰場上的要求。當然,新式戰斗機的設計指標肯定是絕密的,至少在“游隼”正式投產與列裝之前,海軍不會公布其設計細節,以避免敵人針對性的設計出更好的戰斗機。
在這份設計指標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其最大速度,“游隼”的設計最大速度將達到420節!而就談仁皓所知,p-51系列的最新改進型的速度在如節左右,而美國海軍航空兵新裝備的f4u的速度還不到如節。最初,海軍裝備技術辦公室也只要求“游隼”達到400節,成為帝國海軍第一種“400”型戰斗機,如果有必要,以后還可以繼續提高,可從一開始,哈飛就將目標定為了420節,保證在服役的時候全面領先敵人的所有戰斗機。
可以說,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設計計劃,連談仁皓都不敢相信“游隼”能夠達到這個速度。就談仁皓所知,德國人正在搞的一種采用了新式動力系統的神秘戰斗機的速度也不過就450節左右而已。如果“游隼”真能夠在飛上天空的時候就達到420節的速度,隨著改進型的“風20”出現,說不定還能夠達到更高的速度呢。那么,以420節的速度飛行的“游隼”肯定將主宰太平洋的天空。
哈飛的野心是很大的,在26年中期還啟動了用“風20”做發動機的兩種新式轟炸機的設計工作。當時海軍并沒有提出新式轟炸機的設計要求,顯然,這是哈飛自行投資的設計,如果能夠最終贏得海軍的訂單的話,那么哈飛的所有生產線都將24小時不停地運轉了。
看完了這份文件后,談仁皓也不得不佩服那些帝國的工程師,同時他也不得不相信,在很多時候,帝國確實沒有將真正的潛力發揮出來,而等到帝國的所有實力都爆發了出來的時候,任何國家都不是帝國的對手!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