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開帝國航空業馮如是一個悲劇人物,早年,他只是一家工廠的學徒,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只是在后來接觸到了一些比較超前的思想,讓他走上發明飛機道路的純粹是個巧合,早在他之前,就有很多科學家,發明家希望能夠制造出依靠自身動力飛上天的機器,而不是氣球這類依靠空氣的浮力而飛上天的工具。可在內燃機出現之前,飛機是不可能制造出來的,因為內燃機是第一種可以提供足夠強大的功率,同時又足夠輕的發動機,蒸汽機永遠不可能作為飛機的動力系統。
當時,馮如所在的工廠就是帝國第一家生產汽車用內燃機的工廠,而且在他走上發明家的道路之前,內燃機在汽車上的使用都非常罕見,甚至連“汽車”這個概念也沒有完全普及,當時出現在帝國城市大街小巷里的還主要是馬車。也正是在接觸到了第一臺內燃機后,馮如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能不能用這種發動機讓機器飛上天呢?
經過了十多年的努力,上百次的失敗,馮如最后成功了。而“飛機”這個詞就是他發明的,實際上就是“飛行機器”的簡稱而已。同樣,也因為這個夢想,馮如丟掉了那份養家糊口的工作,幾乎變賣掉了家里所有的財物,在他的“飛天”號飛上天的時候,他甚至沒有前請攝影師來紀錄下這歷史性的一刻,結果,他的飛行因為沒有證據,而沒有得到承認。
當時,馮祥楚只有兩歲,他還有一個比他大三歲的兄長。馮祥楚是在母親的懷抱里看著父親飛上天的。而在他的所有回憶中,只有童年地苦難與心酸。而沒有那激動人心的一刻,因為就在數年后,馮如因為窮困潦倒而病死在了哈爾濱地一家小醫院里。當時,馮祥楚還不到八歲。從這個時候開始,他就得學會像大人一樣的去思考問題,去面對生活,并且承擔生活的壓力。兩年后。母親離他而去,四年后,年僅13歲的馮祥楚失去了他的最后一個親人,他的哥哥在戰爭中犧牲了。
也就在這一年,馮祥楚拿到了不算多的撫恤金,并且進入了中學。他只花了三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從小學到高中地所有學業。在這三年中,發生了一件將決定馮祥楚命運的事情,他在父親的遺物中找到了一本飛行記錄,上面有父親設計的上百種飛行器。其中就包括了“飛天”號。也就是在他16歲,完成了中學的所有學業后,他考入了帝國工程大學。這所學校就在哈爾濱,而且是當時帝國國內幾所開設有航空專業的大學之一,馮祥楚學的就是航空專業,而且是航空制造業。
從此開始。馮祥楚做上了他的父親沒有能夠走完的道路,25歲的時候,馮祥楚就拿到了加工制造,以及動力兩項工程博士地學位。按理說,馮祥楚可以在這個時候選擇進入當時已經成立了的幾家飛機廠中的一家,并且很有希望在40歲之前就成為飛機總設計師,至少也是一個總工程師,開創他的輝煌事業。可馮祥楚沒有做出這樣的選擇,他利用9年間在外打工存起來的錢開辦了自己的飛機公司。這也就是哈飛的前身,“飛行家公司”。
這家公司最初的時候只有僅僅5名員工。其中還包括了馮祥楚,他即是總設計師,又是總工程師,還要負責管理加工制造的工作,也就是說,他一個人干了幾乎所有的技術活,而他請來的幾個員工只負責按照他的設計圖紙去制造零件而已。在一年之后,馮祥楚制造的第一架飛機就飛上了天,他將這架飛機命名為“飛天”號,大概,這是為了紀念他的父親吧。而當時這架飛機用是木結構,雙層機翼,蒙皮式結構,只是一架最簡單,最普通地飛機,最后以230元的價格賣給了一個飛機收藏家,這也算是馮祥楚的第一筆收入,而他為制造這架飛機花了250多元,這也是他有紀錄的唯一一筆虧本買賣。
一年下來,馮祥楚幾乎要破產了,而這一年種,他學會了很多東西,而最重要的就是金錢的作用。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馮祥楚萌發了要用商業的方式來制造飛機,制造飛機不僅僅是為了實現飛行的夢想,更是為了賺錢,這樣他才能制造出更好的飛機,而不是瀕臨破產。可以說,這一年種,他受到了教訓,也同時樹立了一些在當時來說很新潮,很前衛,可也同樣很重要的觀念。
萬幸的是,馮祥楚所處的年代比他的父親好多了。當時第一次全球戰爭剛剛結束不久,經濟危機還沒有到來,飛機在戰爭中的作用已經初露端倪,航空戰術理論逐漸出現,而且大量的投資者都相中了航空業,知道這將是自汽車之后另外一個可以賺大錢的制造產業。對馮祥楚影響最大的有一件事,以及一個人。
這件事就是從10年開始舉辦的“速度大賽”,這是以飛機的飛行速度為唯一衡量標準的比賽,每年在天津舉辦一次,而優勝者將獲得五千元的獎金,在當時,五千元絕對是一筆天文數字了。另外,還將獲得其他人投資的機會,當然,能不能制造出可以獲得比賽勝利的飛機,那也得看有沒有足夠的資金。
馮祥楚在此看到了希望,他參加了第一屆比賽,成績卻極為糟糕,在24名參賽者中排名第21,幾乎就是墊底的,因為還有兩人沒有完成比賽!馮祥楚沒有因此而氣餒,他東奔西走,找每一個親朋好友借錢。結果,因為來不及制造新的飛機,他錯過了第二年的比賽,可他沒有再錯過第三年的比賽。在12年的那次比賽中,馮祥楚幾乎就要拿到了那五千塊的獎金了,只是在最后三分之一的航程上,他的飛機出了故障,結果只拿了個第五名。可這也讓他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經濟危機差點摧毀了馮祥楚地所有夢想,在全國所有人都在為生計奔波的時候,馮祥楚沒有忘記自己的理想,可他也不得不首先為自己的勝從,以及他雇傭的那十幾名工人的肚皮著想。結果。到14年,也就是經濟危機最艱難的時期基本上過去的時候,馮祥楚地工廠里只有三名工人了,而他自己也變賣了最后一件像樣的衣服,每天依靠兩個土豆維持著生命。他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也許正是這種堅定的信念,注定他將成為成功者,而不是失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