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軍隊在戰場上采取的任何行動都有一個最高目的,那就是最終戰勝敵人。因為這個最高目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戰爭往往會分成不同的階段進行,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次要的目的,比如說奪取某個重要的戰場上的勝利。也同樣因為這種次要目的也往往難以一次性的達到,因此每個戰場上的戰斗會分成很多次戰役進行,每一次戰役都有一個戰役目的。
只有當軍隊朝著這些目的前進的時候,才能夠獲得戰爭的勝利。因此,在戰斗中,戰術上的目的往往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戰略目的,為達到戰略目的而適當的犧牲戰術利益是可取的。其次就是戰役目的,可以說,任何戰術行動都是在為戰役目的而努力,只有通過不斷的實現戰役目的,才能夠積小勝為大勝,最終取得戰略上的勝利。
這是最為簡單的軍事原則,也是各國軍事家通過對人類數千年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戰爭總結出來的一條戰爭原則。大戰期間,任何一名軍事家,優秀的將領,參謀都很清楚這條原則指導著戰爭的發展,任何違背了該原則的行動都是有害而無益的,而只有服從這一原則,并且遵從這一原則來指揮軍隊,才能夠獲得最后的勝利。斯普魯恩斯也不例外,從始至終,他都在遵循著這一原則,并且以此指導軍隊的作戰行動。
在收到了珍珠港遭到轟炸的消息之后,斯普魯恩斯首先考慮到的不是珍珠港的損失有多大,第五艦隊能否返回珍珠港,也不是該怎么去反擊唐帝國海軍的主力艦隊,力挽狂瀾。他首先考慮到的正是唐帝國的主力艦隊為什么要突然轟炸珍珠港,偷襲瓦胡島。
尼米茲所沒有考慮到的問題,斯普魯恩斯第一個就考慮到了,而且他的考慮是由上至下地,即先考慮轟炸珍珠港的戰略意義。其次是戰役意圖,最終才是戰術上的勝利有何意義。
從戰略上講,如果唐帝國海軍在美國參戰初期就偷襲珍珠港的話,那就有著極為重大的戰略價值。當時美軍的太平洋艦隊幾乎都集中在珍珠港,就算偷襲無法一舉摧毀整個太平洋艦隊,也能夠使美軍陷入被動局面,并且一直處于戰略防守態勢。這樣一來,唐帝國海軍至少能夠使戰爭進程加快一年以上。從而不用在馬里亞納群島,以及西南太平洋上與美軍血戰兩年多了。相反,打到這個時候,偷襲珍珠港的戰略意義已經不明顯了。相反,如果此時唐帝國海軍的主力艦隊偷襲了舊金山等美國西海岸地主要城市的話,其戰略意義還遠大于偷襲珍珠港。
戰役方面,只要唐帝國海軍一直掌握著制海權方面的優勢,打下考愛島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而只要打下了考愛島就沒有任何必要讓艦隊去冒險偷襲珍珠港。因此,珍珠港被摧毀實際上也只是一個時間上的問題。在第五艦隊還沒有被殲滅。且美軍的抵抗意志沒有被打垮。瓦胡島上的航空兵沒有被摧毀的情況下,艦隊主動偷襲瓦胡島,襲擊珍珠港的風險是很巨大的。雖然唐帝國艦隊的偷襲獲得了成功。但是在此之前,誰能夠預料冒險會獲得成功呢?因此,唐帝國海軍主力艦隊偷襲珍珠港地戰役意圖顯然不是要摧毀珍珠港,也不是要借此奪取制海權!
既然偷襲珍珠港在戰役與戰略方面都講不通,那么就一定有戰術上的意圖了。珍珠港作為美國本土之外最大的港口,美軍太平洋艦隊的母港,第五艦隊活動的大后方,其軍事價值是非常明顯的。另外,美軍要守住夏威夷群島就離不開后方提供的物資支援,運輸船隊都要先將物資運送到珍珠港。然后再送到前方去。因此,珍珠港在后勤保障方面的價值也是非常巨大的。可問題是,這些都無法從根本上消滅掉第五艦隊,也無法從根本上讓唐帝國海軍獲得絕對的制海權。
唐帝國海軍短期的戰術目的就是要獲得絕對的制海權,然后利用制海權來獲得戰役地勝利,最終攻占夏威夷群島。從根本上講,只有殲滅第五艦隊才能夠實現這一目的。這一點,實際上也體現在了唐帝國海軍主力艦隊之前的行動上,在第五艦隊進入戰場之后。唐帝國海軍的主力艦隊就離開了考愛島附近海域,停止向陸戰隊提供航空支援,轉為搜尋第五艦隊。那么,這次偷襲珍珠港,唐帝國海軍艦隊指揮官的目的會不會是迫使第五艦隊與其決戰呢?
想到這里,斯普魯恩斯意識到了危險。當他換位思考后立即就認識到,迫使第五艦隊出戰,或者說是迫使第五艦隊掉入已經設置好的陷阱之中,這才是談仁皓,或者是黃曉天的最終目的。偷襲珍珠港只是一個幌子,一個頂在第五艦隊后背上地尖錐而已,這把尖錐還無法傷害到第五艦隊,卻能夠迫使第五艦隊向前航行,直到進入已經設置好了的圈套。顯然,此時危險的不是瓦胡島,而是第五艦隊!
考慮到這點后,斯普魯恩斯立即就讓艦隊轉向了,特納與米切爾馬上就發來了詢問電報,他們也知道了珍珠港遭到偷襲的事情,卻不明白斯普魯恩斯為什么要讓艦隊轉向東北,而不是直接返回珍珠港。斯普魯恩斯沒有立即回復兩人,他不想讓其他人的想法影響到,此時斯普魯恩斯考慮的絕不是珍珠港的安危,而是第五艦隊的命運!
綜合分析了之前收到的情報之后,斯普魯恩斯很快就意識到,對手給他設置的這個圈套太危險了,只要第五艦隊進入了伏擊圈,就將死無葬身之地。更讓斯普魯恩斯感到驚心的是,對手,不管是談仁皓,還是黃曉天,竟然想出了一個如此大膽的策略來對付他。當然,最讓斯普魯恩斯感到疑惑的還是其中幾個讓他搞不明白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