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ct id="bygrh"></delect>
  • <button id="bygrh"></button>
    <em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em>

  •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nav id="bygrh"></nav></label></div>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div>

          1.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海魂 > 第二十二卷 勝利航線 第四十七節 徘徊[第一更]

            第二十二卷 勝利航線 第四十七節 徘徊[第一更]

            幕下,多佛爾海峽北面的北海海域,一支龐大的艦隊正在前進,這正是英國海軍的本土艦隊。位于八艘戰利艦最前面的是“伊麗莎白女王”號,薩摩維爾就站在艦橋上,眺望著南面的海峽,比起此時在南面仍然有點拿不定主意的常薦新來說,薩摩維爾的心情就完全不一樣了。他并不懷疑唐帝國的艦隊會不會前來攔截,他只是擔心手下的八艘戰利艦到底能夠在海戰中起到多大的作用。

            接到唐帝國遠征艦隊已經北上的消息后,薩摩維爾就率領本土艦隊離開了港口,此時的英國本土艦隊已經不是想像中的那么強大了,雖然還有八艘戰列艦,但是薩摩維爾很清楚,他手下的這八艘戰列艦沒有一艘是唐帝國“新省會”級的對手,不久前與德國海軍“遠東艦隊”的那次戰斗就讓他認識到了“新省會”的優秀性能,連最新的“前衛”級都打不過,對那幾艘“老爺艦”還有什么好指望的呢?如果薩摩維爾知道唐帝國出售給德國的“新省會”還是簡化版本的話,那么他就連一點希望都沒有了。

            最讓薩摩維爾痛心的還是那幾艘“前衛”。被擊沉的“挑戰”號暫且不論,另外三艘“前衛”級戰列艦都只能爬在港口里,連獨力航行都很困難,這也讓薩摩維爾不得不帶著一支不完整的艦隊出征,這大概是他最不愿意見到的事情吧。而此時,他指揮的艦隊里有五艘“伊麗莎白女王”級,兩艘“納爾遜”級,以及在兩年前經過全面改進。重新編入戰斗序列的“鐵公爵”號。而這八艘戰列艦都是在一戰期間,以及一戰結束后建造地,其性能早就已經落伍了。

            艦齡最大的是“鐵公爵”號,該艦是“鐵公爵”級的首艦。在第一次全球戰爭爆發前服役,參加過“日德蘭海戰”,而且當時“鐵公爵”號是英國本土艦隊司令官杰利科的旗艦,因此而聞名。隨后,該艦又跟隨聯合艦隊遠征太平洋,先后在南洋。印度洋,以及南大西洋與唐帝國海軍地主力艦隊作戰。與其輝煌的戰斗經歷不一樣,此時的“鐵公爵”號已經是一艘名副其實的老爺艦了,不但有數十年的艦齡,而且性能已經嚴重落后。

            在一戰結束后。隨著“海軍假期”到來,四艘“鐵公爵”級戰列艦先后退役,甚至是直接被拆毀,其中“鐵公爵”號就在1929年的時候退役,兩年后,英國海軍將其改成了訓練艦,主要用來訓練海軍官兵,這也算是發揮基熱吧。在此期間。“鐵公爵”號沒有做任何改進,在二戰爆發的時候,停泊在斯卡帕灣的“鐵公爵”號遭到了德國空軍的轟炸,為了避免在港口內沉沒,被迫沖上淺灘擱淺。隨著戰爭越大越激烈。英國海軍修復了“鐵公爵”號,并且在大修期間對其進行了全面的改進,包括用14英寸主炮提換掉以前的135英寸主炮。安裝更先進地炮瞄系統,后來還加裝了雷達。經過了全面改進之后的“鐵公爵”號在性能方面只能勉強達到英國海軍的要求。

            在此之前的幾年戰爭中,“鐵公爵”號一直留在英國本土艦隊里,除了幾次出海攔截德國艦隊之外,大部分時間該艦仍然用來訓練新兵,很少參加作戰行為,更沒有前往戰斗激烈的地中海,也沒有隨同坎寧安南下。實際上,“鐵公爵”號只能算是半艘戰列艦,至少該艦的狀態一直不怎么樣,其最快21節的速度也嚴重落后了。如果不是因為遠征艦隊的覆滅。英國海軍缺少戰列艦的話,恐怕也不會讓“鐵公爵”號再次披掛上陣。

            艦隊中的主力是五艘“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這五艘戰列艦也都是在第一次全球戰爭期間建造的,可相對而,“伊麗莎白女王”級的性能并不算落后,在其建成的時候,以速度快而聞名。當年,正是因為得知德國海軍正在建造更先進,更強大的戰列艦,英國海軍在啟動了“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的研制工作,并且將以通用的135英寸主炮換成了15英寸主炮,同時為了減輕上層建筑地重量,少了一座炮塔。另外,該艦是英國海軍第一種采用燃油鍋爐為動力的戰艦,其速度達到了25節,而在第一次全球戰爭期間,戰列巡洋艦也差不多就這個速度,這也算得上是“快速戰列艦”的鼻祖吧。

            “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也參加過“日德蘭海戰”,并且因為其速度快,被編成了戰利艦分隊,支援擔任前衛的戰列巡洋艦分隊,經受了戰火的考驗,幾乎全部戰傷,其中“厭戰”號因為沒有及時跟上艦隊轉向,遭到了德國戰艦的集中攻擊而被重創。隨后,“伊麗莎白女王”號取代了“鐵公爵”號,成為了英國本土艦隊的旗艦,并且參加了隨后遠征太平洋的作戰行動,除了“厭戰”號與“黃金海岸”號在大修,沒有參加遠征之外,其他三艘戰利艦都參加了遠征行動,在戰斗中都有不俗的表現。

            兩次大戰期間,“伊麗莎白女王”級進行了數次大修與改進,其中在二戰爆發前進行地第二次大改最為重要。除了在戰艦中部增設水上飛機機庫,增加彈射器之外,還提高了主炮的仰角,以增大主炮的射程。另外,根據主炮仰角增加,炮彈落下角度增大,以及空中轟炸的威脅等,加強了水平裝甲,并且強化了戰艦的防空火力。另外,“伊麗莎白女王”號,“厭戰”號,以及“勇士”號還更換了鍋爐,改用了一根新的煙囪。也正因為五艘戰列艦的改造工作是分別進行的,因此改造之后的面貌也就完全不一樣了。

            相對而,兩艘“納爾遜”級戰列艦是艦隊里“最新”的戰列艦了,可并不是此時薩摩維爾最滿意的戰艦。納爾遜級戰列艦是在一戰結束之后建造的,是英國海軍再次大戰期間唯一一種“過渡”性的戰艦。

            第一次全球戰爭結束后,英國曾計劃建造n3級戰列艦,可隨著《海軍軍備條約》出現,英國人不得不放棄了這個野心渤渤的計劃。根據條約中達成的妥協協議,美國與日本可以繼續建造條約規定的未完工的安裝16英寸口徑主炮的戰列艦,而唐帝國與英國則可以在條約規定的總噸位范圍內建造主炮口徑不超過16英寸的新戰列艦,而不受條約中10年內不得建造了只安裝了口徑為360毫米的主炮的“尊嚴”級戰列艦,而英國海軍建造的相對應的就是“納爾遜”級,英國海軍第一使用16英寸口徑主炮的戰列艦。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delect id="bygrh"></delect>
          2. <button id="bygrh"></button>
            <em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em>

          3.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nav id="bygrh"></nav></label></div>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div>

                  1.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