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毫米主炮最初就是為“江河”級研制的,當時帝國海軍希望這種新式火炮能夠壓倒對手的所有戰列艦以外的戰艦,甚至能夠輕易的對付敵人的戰列巡洋艦,可隨著快速戰列艦的出現,戰列巡洋艦在大戰期間基本上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而對付其他的巡洋艦又顯得有點威力過剩了,因此,后來“江河”級全都換回了200毫米主炮。除了主炮威力之外,主炮的射速是另外一個關系到火力的重要因素,而200毫米重炮的射速肯定要比155毫米的火炮慢很多,在這方面,唐帝國海軍首先采用了全自動裝填機,以此降低炮手的勞動強度,同時提高了火炮的射速,這算得上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吧。
在其他方面,“江河”級的設計都非常先進。比如在關鍵部位加裝了更厚,更堅固的裝甲。仿佛航母上的設計,采用了小分艙結構,并且設置了數十道橫向水密門,以保證在三分只一的艙室進水之后戰艦不會沉沒。而在降低造價方面,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大批量建造,通過提高建造數量,批量訂購零備件,以此降低了戰艦的采購單價。事實證明,“江河”級絕對是大戰期間最出色的重巡洋艦,不管是在正面海戰戰場上,還是在為航母提供防空掩護,或者是執行對地支援任務之中,“江河”級的表現都足以讓任何一名苛刻的海軍將領感到滿意。也正是如此,這級巡洋艦在整個大戰期間建造了40多艘,成為了帝國海軍在大戰期間建造數量最多的巡洋艦,也是戰場上最為活躍的巡洋艦。
說到這,話就扯遠了。相對而,“城市”級在戰爭中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的。比起航母,戰列艦,巡洋艦。乃至潛艇,這些大戰期間的明星級戰艦而,驅逐艦在大戰期間并不是很受重視,特別是在唐帝國海軍中,因為其重要航線受到的潛艇威脅并不是很大,所以帝國海軍對驅逐艦地要求也與別的國家不完全一樣。在帝國海軍中,驅逐艦的首要任務除了護航之外。還必須要擔負起部分艦隊決戰的能力,而最為重要的就是其魚雷攻擊能力。
最初,“城市”級設計有三座五聯裝重型魚雷發射管,可在實際設計的時候發現,要在一艘驅逐艦上安裝這么多的魚雷發射管,就必須要減少火炮地數量,同時占用大量的甲板面積。在戰爭中,驅逐艦發動魚雷攻擊的機會并不是很多,特別是在執行艦隊護航任務的時候。反潛,甚至是防空能力都要比魚雷攻擊能力更重要,在帝國海軍前面加強戰艦的防空能力的時候,自然不會忘記讓驅逐艦也進行防空強化的改裝,到最后“城市”級在定型的時候。就只保留了兩座五聯裝魚雷發射管,多出的空間部署了一座主炮炮塔,以及十幾挺機關炮。
戰爭初期,帝國海軍通用550毫米重型魚雷,其性能只能算是中下,畢竟帝國海軍一直不太重視魚雷戰能力。在大戰初期,日本海軍使用地“長矛”魚雷給了帝國海軍極為深刻的“印象”,在日本戰敗之后,帝國從俘獲的一批日本工程師那里弄清楚了“長矛”的具體性能以及設計數據。隨后又得知逃到美國去的日本流亡科學家正在協助美國人開發比“長矛”更好的氧氣魚雷,帝國海軍也立即啟動了氧氣魚雷研制計劃,放棄了之前一直在搞的電動魚雷。這就是650毫米重型魚雷的來歷,這種魚雷最先配備到了新服役的丙型與丁型潛艇上,后來也陸續配備到了驅逐艦上。在常薦新率領第三特混艦隊遠征的時候,第三特混艦隊的驅逐艦上全都換成了650毫米重型魚雷發射管,這也正好體現出了大型驅逐艦的好處,其寬大的艦體空間擁有足夠地改進與升級余地,不用為換裝更大,更重的魚雷而發愁。
650毫米重型魚雷的性能與日本的“長矛”魚雷比較類似。其最大能夠達到20海里的射程。即使以最快速度也能夠達到12海里的射程已經足夠使用了。畢竟射程再提高的話,那么能否命中目標都成了問題。帝國海軍提高魚雷的口徑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加強魚雷的戰斗性能,而是要提高魚雷的安全性。日本人在設計“長矛”的時候就很少考慮到安全性,因此“長矛”魚雷的故障率一直居高不下,且很容易發生自爆。也許日本海軍可以容忍這些缺點,可帝國海軍是不能容忍的。在受到技術限制的情況下,為了提高魚雷的安全性。那就只能將魚雷做得更大一點,增加了更多地專用安全設施。
可以說,650毫米魚雷可以對付任何一種海上目標,這也是驅逐艦上唯一一種可以對戰列艦構成威脅的武器。就算軍務艦地主裝甲帶能夠擋住16英寸穿甲彈的直接打擊,可是任何一種戰艦的水下防御能力都是相當有限的,戰列艦也不例外,別說那幾艘英國海軍的老式戰列艦,就算是“新省會”級,以及美國海軍的“依阿華”級,以及更大的“蒙大拿”級戰列艦,只要被650毫米魚雷命中的話,那不死也得重傷!
八艘發動魚雷攻擊的驅逐艦全都攜帶著這種致命的武器,而在它們的后面,還有十幾艘巡洋艦與戰列艦在為其提供火力掩護。如果薩摩維爾此時知道這些驅逐艦上都帶著足以使其完蛋的魚雷的話,也許他會從新考慮一下該怎么與第三特混艦隊作戰了。可是,薩摩維爾并不清楚,而且在混亂的戰場上,英國戰艦上的雷達甚至沒有能夠及時發現脫離了主力編隊的驅逐艦群,等到英國戰艦上的官兵們反應過來的時候,恐怕已經來不及攔截這些驅逐艦了!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