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的加入,實際上也為提高“鵬”式轟炸機的性能提供了幫助。比如,在后期加入的全氣密封閉式增壓駕駛艙的技術就是從陸軍的新式轟炸機中引入的。當時海軍沒有提出要求新式轟炸機在10000上的高度上飛行的能力,而在這一高度上,必須要使用全氣密式增壓座艙,不可能依靠氧氣筒來為機組成員提供足夠的氧氣。另外,“鵬”式轟炸機所使用的發動機上的渦輪增壓機也是在陸軍加入后得到了改進,從而提高了發動機在超高空的輸出功率,使轟炸機能夠達到12000米的最大升限,而且在10000的高度上,發動機的輸出功率仍然能夠達到海平面大概六成的水平,這在當時已經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成就了。
可以說,“鵬”式轟炸機是當時陸海兩軍航空兵第一個重大的合作成果,這也是在羅云沖出任陸軍航空兵總司令之后所帶來的第一個重大改變。當時,西飛,成飛都先后加入了生產工作中來,而且先后組建了自己的生產線。第一個下達大規模訂單地也是陸航。在27年中,也就是“鵬”式轟炸機的第一批驗證機剛剛完成制造,工廠試飛還沒有完成的時候,羅云沖就在下半年的采購訂單中增加了250“鵬”式轟炸機的購買經費,為陸航首先裝備“鵬”式轟炸機提供了基礎。也許。當初海軍在啟動“鵬”式轟炸機地研制計劃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想到,最先購買,而且最為積極的不是海軍,而是陸軍航空兵吧。
正因為“鵬”式轟炸機結合了帝國幾乎所有大型飛機設計師與工程師的心血,所以“鵬”式轟炸機才成為了活塞時代的終極轟炸機。當時,性能與其最為接近的是美國陸軍航空兵在27年開始裝備.9。雖然b地裝備時間要比“鵬”早了很久。但是其研制計劃啟動的時間卻要比“鵬”晚近一年的時間。同時,其性能也要比“鵬”稍微差一點。兩種轟炸機最終都有大量的改型,而“鵬”在設計的時候就預留了改進空間,因此其改型的性能更是比b-29優秀了很多。
其實,從兩種轟炸機地服役時間上也能看出其優劣。最后一架b-29的改進型在戰后不到十五年地時間就退出了美國空軍,同時也從此開始了美國空軍長達20年的沒有戰略轟炸機的時期。相反。“鵬”的大量改進型號一直在帝國空軍服役到了戰爭結束后20多年。當然,b-29過早退役。也與當時簽訂的條約有關系。可是,在其他一些國家,“鵬”的改進型,以及衍生型一直服役到了戰40多年,其整個服個世紀,成為了世界上服役時間最長的活塞式重型轟炸機。
當時,“鵬”的一些性能不僅是別的轟炸機所不具備地,甚至是同時代的活塞式戰斗機所不具備的。比如,其最達達到了12000的升限(在進行軍隊試飛的時候。甚至在空載的情況下飛到了13674的高度),當時就沒有一種活塞式戰斗機的動力升限能夠達到這一高度。另外,其最大9.7噸的載彈量(軍隊試飛時的極限載彈量曾經達到5噸)也超越了當時所有地轟炸機,就連美國人驕傲了好幾十年的b-29也最多只能帶9噸地炸彈而已。有,其在8500高度達到的每小時620里的速度更是比當時的所有重型轟炸機都要快,甚至很多戰斗機在這個高度上也無法達到這一速度。
這些極限性能賦予了“鵬”式轟炸機極為強悍的戰斗力。另外,一些細節上的優秀設計也讓“鵬”式轟炸機具備了執行特種任務的能力。比如,其超大容量的彈艙為后來掛裝超大炸彈,乃至原子彈都提供了改進的基礎。同時,巨大的機體內部空間。為后來改裝為空中加油機,甚至是預警機打下了基礎。采用全盒式機翼承力結構。可以讓轟炸機在機翼下掛載大型炸彈,或者是其他的負荷,從而誕生了好幾種專用的實驗機型。后來,第一種在平飛中突破音速的實驗機就是掛在“鵬”式轟炸機的機翼下升空的。可以說,“鵬”式轟炸機后來能夠衍生出幾十種機型,德國空軍甚至秘密扣押了幾架被迫降落在其機場上的“鵬”式轟炸機,然后仿制出了類似的重型轟炸機,都是因為其優秀的基礎設計,以及一些超前的設計理念。也正通過“鵬”式轟炸機的設計工作,帝國獲得了一大批優秀的轟炸機設計工程師,從而為后來研制更多,更好的轟炸機奠定了基礎。當然,這些都是后話了。
作為首批駕駛“鵬”式轟炸機的飛行員,吳林糠是比較榮幸的,而且在他首次駕駛著新式轟炸機飛上天空的時候,吳林糠就意識到,這架轟炸機將改變整個空中戰爭,乃至今后所有戰爭的面貌。當然,當時他并不知道,真正讓“鵬”式轟炸機成名的是那次將永遠留在戰爭史冊中的特殊轟炸行動。作為一名資深飛行員,吳林糠是通過直覺感到這種新式轟炸機將對戰爭帶來多大的影響。
數個月的高強度訓練,讓吳林糠掌握了新式轟炸機的所有性能特點,可是相對于這次的任務而,這還是不夠的,他不但要掌握新式轟炸機的性能,而且還必須要具備在特別環境下熟練控制轟炸機的能力。這不但是對吳林糠的要求,也是對其十二個機組所有飛行員的要求,可是,當時留給他們的時間已經相當的有限,甚至可以說已經沒有訓練的時間了!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