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全面改進。“新省會”地性能有了巨大的提高,并且在實戰中證明,其性能已經超過了美國地“依阿華”,這要比設計之初的指標高出了很多。另外,隨著雷達的應用,炮戰距離迅速拉開,再繼續提高戰列艦的防護與火力的意義并不重大,反而是炮擊的準確率,以及穿甲彈在遠距離上的穿甲能力更為重要,而這些,都可以通過改進雷達,以及使用更好的重型穿甲彈來實現,而不需要對戰列艦進行更多的改進,更不需要建造更大的戰列艦。在此情況下,帝國海軍就更沒有想過要去建造一種可以與“蒙大拿”正面抗衡的新式戰列艦了。
在“圣地亞哥海戰”之前,帝國海軍一直認為,“新省會”是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戰列艦,而且有那么多的實戰戰例佐證,有很強的說服力,同時也讓常薦新,以及第三特混艦隊的官兵對自己的戰艦充滿了信心。可是,在戰后,“新省會”只被公認為大戰期間性能最為平衡的戰列艦,而這個“平衡”本身就有另外一層意義,而且更多的時候,指的是該戰艦在火力,防護,速度,以及一些在戰爭期間才出現的重要性能,比如雷達探測能力,炮擊的精度,遠距離炮擊能力等方面的性能結合得最為完美,而不是指在各個方面都是最好的。“圣地亞哥海戰”就最終證明了這一點,“蒙大拿”級在某些性能方面,確實是超過了“新省會”,而且超過得還不是那么一點點。
“南寧”號與“廣州”號是最先轉移目標的,這兩艘戰列艦之間的合作相當默契,在大西洋對岸的那場海戰中,兩艘戰艦就有過很好的配合。六點三十八分,“廣州”號又第一個向才沖出港灣,正在向左轉向的美軍2艦開火,接著,“南寧”號上的主炮也轟鳴了起來。當時,這兩艘戰艦的艦長,以及常薦新都認為,他們可以在五分鐘之內打垮第二艘美軍戰列艦。沒有人感到緊張,甚至有參謀私下里開玩笑,認為戰斗會在六點五十分之前就結束,從而成為海戰史上交戰時間最短的戰列艦之間的決斗!
負責對付3敵艦的“貴陽”號與“武漢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