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出,在擁有強大國力的情況下,帝國軍隊在對的技術時,采取的仍然是實用主義原則。任何新技術,在完全具備了實用功能之前,帝國軍隊都不會輕易的采用。比如,當時德國人制造出的噴氣式戰斗機在性能上完全超越了帝國裝備的所有戰斗機,可問題是,噴氣式戰斗機的航程短,維護難度大,而且維持費用高昂,對環境要求嚴格等等,結果在戰場上的表現并不怎么樣,最多只能算是一款極為優秀的截擊機,而帝國是不需要截擊機的,因為帝國本土沒有受到威脅。在此背景下,帝國只對渦輪發動機進行了理論與實驗室的研究,根本就沒有任何制造噴氣式戰機的計劃,而是建造了更多的戰斗機生產線,制造出了數量更多的,性能幾乎達到了極限的活塞式戰機。
用當時帝國的話來說,那些看起來先進,但是卻不成熟,難以在戰爭中大規模使用,而且也不可能因此而改變戰局的武器就叫“耍花槍”,都是些繡花枕頭,好看不好用。當然,這絕不表示帝國會放棄對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可以說,帝國從來沒有忽略新技術的理論研究工作,而且當時帝國有很多的實驗室,大學,都可以進行實驗室研究。只是從研究到大規模制造之間,帝國采取了很務實的政策而已。也就是說,只要這些技術成熟,并且具備了大規模使用的能力,那么帝國就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拿出比對手更好的新式裝備來,并且迅速投入批量生產,反超對手。可以說,戰爭爆發前,帝國對待航母的態度就是一個鮮活的例證。
最重要地絕不是新式技術。而是未來的格局。不管是多先進的技術,都必須要適應政治需要。這就如同核武器出現后,所有人都認為這種武器將徹底的改變戰爭,可實際上,在大戰之后,因為不符合政治上的需要,核武器就從來沒有在戰爭中使用過。因此,搞清楚戰后的世界格局肯定要比制造幾種新式武器更重要。準確的說,政治需要是根本,而新式武器只是實現政治目的的工具而已。如果本末倒置。就算有再好的武器,哪有有什么用呢?
戰后地世界格局并不難判斷,在美國戰敗后,帝國海軍已經沒有真正的對手了,至少在二。三十年之內。帝國海軍是不會遇到重大挑戰的。德國屬于大陸型國家。有英國在外面擋著,難以成為海軍強國。波斯帝國內憂外困,能夠解決好國內的民族沖突就已經不錯了,哪還有能力與帝國競爭?日本已經完蛋,恐怕幾十年難以恢復元氣,如果帝國的政策徹底一點地話,日本今后都不可能成為帝國地威脅。美國必然衰落,甚至有可能遭到肢解。失去了成為世界強國地基礎。而其他一些國家,比如巴西,也因為沒有成為世界強國的雄心,而不可能成為帝國的對手。
在此情況下,帝國海軍該何去何從?實際上,大戰期間的眾多戰例已經給帝國海軍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那就是,當帝國海軍已經獲得了海洋的統治權的時候,海上戰爭將主要發生在陸海交界的地方,登陸作戰是一個主要地方面,另外。利用艦隊已經獲得的遠程打擊能力,從海上攻擊內陸,也將成為未來海上戰爭的一種主要形式。
在明確了未來海上戰爭的形式后,那么海軍需要什么樣的裝備,這個問題就很容易回答了。戰列艦是必然要退出海戰舞臺的,畢竟其有限的打擊距離不適合未來的戰爭。航母必然成為海洋戰場上的新霸主,不過航母的性能必須要得到提升,必須要獲得更強大地打擊力量,并且能夠對付更遠的目標。另外,艦隊的地位會有所下降,畢竟在沒有對手的情況下,帝國海軍不需要維持過于強大的主力艦隊,相反,登陸艦隊以及陸戰隊的地位肯定會得到提升,特別是由海到陸的投送能力,這是必須要保證的,這樣帝國海軍才能夠應付世界范圍內的各種威脅與挑戰,將戰爭的威脅擋在敵人的國門之外,從而避免帝國本土遭到威脅。
從當時海軍修改28年度下半年的戰艦建造計劃就能看出興讓談仁皓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海軍高層已經做出了決定。當時,大量的戰艦采購計劃被取消,只保留了正在建造,或者是已經開始采購零備件的戰艦。而新的建造重點是登陸艦艇,以及運輸船只。后者,只是對現有海運實力的補充,以滿足戰爭的需要,而且這些運輸船只在戰后都會被出售,轉為民用。相反,登陸艦艇是不可能轉為民用的,而帝國海軍保留規模龐大的登陸艦隊,除了滿足戰爭的需要之外,也是為了應付戰后所面臨的新挑戰。
甘永興還給了談仁皓一份29年度,海軍軍費預算的初步皓發現了一個重點,那就是,在29年的預算中,海軍的科研增長了三倍,相反,裝備采購費用降低了兩成。也就是說,帝國海軍將從29年開始轉型,逐漸脫離戰爭狀態,為戰后的發展打下基
這也正是海軍的特點,陸軍因為裝備相對容易制造,所以轉向更為靈活,由戰時到平時,由平時到戰時,都只需要幾個月的時間。相反,海軍因為裝備的建造周期長,而且費用高昂,在平戰之間過渡的時候就需要更多的時間。恐怕也正是因為這個特點,所以校長與參謀長才會在戰爭還沒有結束的時候就考慮到讓海軍逐步恢復到平時狀態吧。
很明顯,當時甘永興讓談仁皓參與到這類規劃海軍未來發展方向的工作中來,正是在為談仁皓出任海軍司令官打下基礎。這就如同甘永興讓雷少卿去基層鍛煉一樣,如果談仁皓沒有掌握海軍的發展,他今后又怎么來率領海軍前進呢?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