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為制造更大的副油箱,這樣就可以在不改動戰斗機的結構的前提下增加燃料的攜帶量。可這也只是個治標不治本的辦法,而且實施起來的難度并不小。當時,“游隼”用來掛副油箱的主要就是機腹上的炸彈掛架,最大的承載力是250公斤,也就是說,掛地副油箱的重量也不能超過250公斤。除掉油箱本身的重量,所攜帶的燃料就相當有限了。而要提高掛載能力,那就得加強炸彈的掛架,從而加強機身結構強度。這并不是很難,早就有人提出應該讓“游隼”具備攜帶500公斤炸彈的能力。可問題是,飛機在地面上的時候,機腹距離地面的距離是有限的,副油箱的尺寸受到了限制。就算沒有這個麻煩,如果副油箱做得太大了,還會影響到飛機的穩定性。降低飛機的飛行速度,增加巡航飛行時的耗油量,也許還得不償失呢!
綜合考慮后,工程師認為沒有辦法在機腹上掛更大的副油箱。只能在機翼內側地炸彈掛架上增加一根輸油管道,這樣就可以在機翼下多掛兩具副油箱,可這仍然解決不了問題,畢竟機翼下的掛架的承受能力更低。當時,有人提出了另外一個辦法,那就是在不影響飛機氣動性能的前提下,在飛機座艙后方兩側增加外部油箱。
這個想法看似很瘋狂,可是很快就證實,這是有效的辦法之一。外部油箱可以按照機身的形狀設計,以確保盡量不破壞飛機的氣動布局。從而不影響飛機的機動性能。可其缺點也是很明顯的,首先是外部油箱無法在空中拋棄,也就是沒有辦法像副油箱那樣在空戰的時候丟掉。其次,外部油箱沒有辦法加裝裝甲,就算采用了自封閉結構,也很容易損壞。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外部油箱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飛機的氣動布局不受破壞,可是其重量卻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也就是說。如果使用外部油箱的話,那就得對“游隼”減重,讓其能夠飛起來。
確定了這個方案后,工程師立即著手為“游隼”減重。首先被拆掉的就是除了座艙與發動機艙以外的所有的裝甲。可是這最多就減少了350公斤的重量,而要達到航程上地要求,外部油箱至少需要裝上800公斤的汽油。也就是說,還得減少450公斤的重量。隨后,工程師將機翼外側的兩挺20毫米機關炮換成了口徑12毫米的重機槍,這減少了120公斤的重量。可是仍然達不到要求。不得已之下,工程師在征求了當時參加改進工作的飛行員的意見之后,通過削減航炮與機槍的備彈量又減少了200公斤的重量。到此,當時能夠減的都減了,可仍然只減重了670公斤,沒有達到預期目的。
在沒有別的減重辦法的情況下,工程師首先改裝了兩架“游隼”。而當時設計的外部油箱的結構重量達到了150公斤,因此只能攜帶520公斤的汽油。在帶上了所有的副油箱之后,“游隼”的作戰半徑提高到了650海里。這已經算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了。最重要的是,大部分的工作都可以在前線完成,包括換上機關槍。外部油箱也可以在前線用普通的機床設備制造,只是產能不會太高而已。
羅云沖立即批準了改進計劃,要求工程師在十月份至少改裝5個中隊的“游隼”。而且要盡快拿出幾架樣機,讓飛行員進行適應性訓練,并且在訓練中提出近一步改進的要求。
當時,部隊對改進后的“游隼”的反應還算不錯,而最受到非議的不是那兩個在座艙后面鼓起來,如同兩個長條面包似的外部油箱,而是減少的裝甲,以及弱得多的火力與備彈數量。
以前“游隼”一直以堅固而聞名,當時甚至有很多陸航的戰斗機飛行員嘲笑他們的戰斗機是紙糊的,建議陸航直接采購“游隼”,以確保戰斗機飛行員的安全。在實戰中,曾經有一架“游隼”在挨了十多發機關炮炮彈,以及上百發機槍子彈之后,仍然堅持著返回了機場,而且飛行員只受了輕傷。要是換了別的任何一種戰斗機,恐怕早就完蛋了!飛機的裝甲被削弱了之后,飛行員首先就感到不安全,這就會導致飛行員在作戰的時候更加的小心謹慎,當時甚至有人認為這會影響到飛行員的發揮。
火力與備彈量也是個大問題。4門20毫米機關炮是海軍戰斗機的標準配制,而且實戰證明這要比美軍使用的50機關槍厲害得多,就連美軍的重型轟炸機都很難承受住20毫米機關炮炮彈的猛烈打擊。而現在少了兩門,雖然多了兩挺12毫米的機關槍,可是重機槍到底有多大的威力,沒有幾個飛行員心里有底,至少很多飛行員以前就嘗試過美軍重機槍的威力,可是卻安全返回了機場或者是航母。減少的備彈量更讓飛行員不滿,以前海航的戰斗機就存在備彈量少的問題,“游隼”在設計的時候就專門提到了這項要求,現在又減少了備彈量,最多只能打12次短點射,這讓很多飛行員都無法接受。
不滿歸不滿,飛行員還是得去適應新的戰斗機。而且后來的實戰證明,減少了裝甲后,“游隼”的防御仍然是足夠的,畢竟最關鍵的兩個部位的裝甲并沒有減少。12毫米重機槍的威力也不低,而且還有兩門保存下來的20毫米機關炮,火力并不弱。最重要的是,備彈量并不少,本來執行護航任務就不是與敵人的戰斗機格斗,開火的機會不會很多,12次短點射的彈藥已經足夠絕大部分戰斗機完成護航任務了。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