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炸行動的方案在二十二日上午確定了下來,為了確保這次轟炸行動獲得成功,羅云沖還在二十一日的時候安排了好幾十架轟炸機去執行偵察任務。當時,大部分的偵察機都被派到了杰克遜維爾去,以達到迷惑美軍的目的。當然,迷惑手段有很多,這只是其中的一種。真正起到作用的是那些前去探路的偵察機,其任務就是確定美軍設在本土上的防空雷達站,以及高射炮陣地。而執行這一任務的是當時羅云沖手下一支極為特殊的部隊,也是帝國航空兵中第一支專業的電子偵察機部隊。
電子偵察機的出現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隨著雷達出現,并且很快就在戰爭中得到了大規模的應用,對付雷達,以及避免被雷達發現成為了當時一個新的戰術問題。帝國是最最早研制雷達的國家,而且雷達技術也是最先進,也就最早意識到了對付雷達,以及避免被雷達發現的重要性。早在21年的時候,也就是在戰爭爆發前不久,帝國海陸兩軍開始大規模裝備雷達的時候,當時帝國研制雷達最重要的南京電子研究所就啟動了針對干擾雷達方面的初期理論研究工作了。
雷達本身的工作原理是相當簡單的,主要利用的就是金屬會反射電磁波的特點,即發出電磁波,電磁波在照射到金屬上之后反射回來,再接收反射回來的電磁波,從而判斷出反射點的方位與距離。按照這個最基本的原理,要使雷達失效的話,就主要有兩種辦法,一是物體不反射電磁波,二是讓雷達接收不到反射的電磁波。
在當時的條件下,要使飛機不反射電磁波的話,那就要盡量少用金屬材料。也許當初英國在研制“蚊”式轟炸機的時候,根本就沒有考慮到用木材制造的飛機不容易被雷達探測到。可實際上,“蚊”式轟炸機正是一種很難被雷達探測到地飛機。“蚊”式轟炸機只是一個特例,英國人用其證明了可以用木材制造出性能優秀的轟炸機,可問題是,不可能用木材制造出更先進的重型轟炸機,以及性能更好的戰斗機,畢竟木材本身的結構強度是不可能超過金屬的,特例也不能代表別的飛機都可以用木材制造。
當時。南京電子研究所在這方面的研究就主要集中在發明一種可以吸收雷達波地涂料,可是以當時的技術條件,特別是在沒有足夠的材料學的基礎上,根本就不可能研制出能夠吸收雷達撥的涂料,更不可能研制出可以滿足作戰飛機使用條件的吸波涂料。
走入死胡同之后,南京電子研究所將研究重點放到了另外一個方面,及讓雷達接收不到飛機反射的電磁波,而這又有兩個辦法。一是制造大量的電磁波,使雷達無法判斷處哪一個才是飛機發出來的,二是分散飛機發出的電碰波。降低電磁波地信號強度。使雷達上地電磁波接受器無法探測到。
后面一個辦法因為涉及到了大量的數學工作,對飛機的外形設計有極為嚴格地要求,而當時的飛機設計師連完整的空氣動力學理論都沒有。更沒有計算機,也沒有電磁波實驗室,所以這個方向上的研究也很快就走入了死胡同,直到數十年之后,在建立了基本的電碰波反射數學模型,空氣動力學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帝國建立了相關的電磁波實驗室,并且擁有了性能先進的計算機之后,才造出了第一架利用分散反射電磁波,達到雷達隱身目的的飛機。當然。那已經是數十年之后的事情了,當時地飛機設計師恐怕根本就無法想像到造出來的飛機會是個什么樣子呢。
研究工作很快就集中到了最后一條途徑上,及干擾雷達,使雷達無法探測到飛機。到23年的時候,初步研究工作已經結束,南京電子研究所的工程師提出的辦法相當簡單,那就是在轟炸機的飛行航線前方,以后兩側撒布大量的金屬物體,讓敵人的雷達被這些金屬物體反射的電磁波“填滿”。從而就無法探測到轟炸機了。
23年底的時候,轟炸機部隊在對日戰略轟炸中首次采用了這干擾雷達的技術,為此還專門改裝了幾架轟炸機,攜帶那些裝滿了金屬條的特種炸彈。實戰證明,干擾效果相當理想,而且能夠大幅度降低轟炸機的戰損率。可問題是,日本本來就沒有什么先進的雷達,裝備到部隊的雷達更為有限,在日本發現雷達的重要性的時候,距離戰敗也就不遠了。因此,在對日戰略轟炸中,雷達干擾技術并沒有得到大范圍的應用。
很快,英國人也在干擾雷達的技術方面取得了進展,而且是最先投入大規模實戰應用的。當時,英國皇家空軍在對德進行戰略轟炸的時候,就出動了大批電子干擾機,在轟炸機的航線上投下金屬鉑條,感到德國防空部隊的雷達,以保護轟炸機,并且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戰果。而德國也很快向唐帝國求助,最早在歐洲戰場上參戰的帝國航空兵就是當時派去的十幾架電子干擾機,而這些飛機為掩護德國空軍的轟炸機立下了汗馬功勞。
既然雷達干擾如此重要,那么就會有人想到讓雷達不受到干擾。而這個工作也是由南京電子研究所負責的。而且正是隨著這些研究的深入,帝國的科學家首先發現了電磁波的一些基本特征,而這些發現也很快就被利用了起來。
用金屬鉑條干擾雷達有一個很重要的基本條件,那就是金屬鉑條的幾何尺寸與雷達發出的電碰波的波長有密切的關系,工程師首先發現波長比較長的雷達抗干擾的能力要強一點,隨后就總結出了其中的規律。而當時各個國家在這方面的研究都在進行,南京電子研究所幾乎集中了帝國電子方面的所有高級人才,可以說,帝國海陸兩軍能夠擁有比敵人更先進的雷達,南京電子研究所的工程師居功至偉。
雷達發射的電磁波的波長與其性能有著直接關系,在其他條件一定地情況下,電磁波的波長越短,探測的精確度就越好。可是電碰波在空氣中的衰減速度也越快,探測的距離就越近。相反,電磁波的波長越長,探測的精度就越差,探測的距離越遠。再結合抗干擾方面地需要,在25年的時候,南京電子研究所的專家就向陸海兩軍提出了一個簡單的解決辦法,那就是同時裝備多部工作在不同波段雷達。或者是把多部雷達置于不同的位置上,從不同的方向探測敵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