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云沖在他的指揮部里一直等到了半夜。直到八支轟炸機群都發來消息的時候。他這才安心的去睡覺了。轟炸機部隊發回的初步消息證明轟炸行動取得了成功,3個紅色報告,3個黃色報告。2個藍色報告。也就是說,8個目標都被摧毀。
等到羅云沖醒來的時候,轟炸機群已經返回了機場。白天,戰術轟炸機仍然在繼續行動,與美軍爭奪佛羅里達州上空的制空權。這次,轟炸機沒有返回尤卡坦半島,它們將在下午再次出動,執行十一月一日的轟炸行動。
第一輪轟炸行動地損失報告在一日上午就拿了出來,一共損失了11架轟炸機,戰損率不到3%。在羅云沖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隨即他就批準了第二輪轟炸行動。而十一月一日的轟炸行動將集中對付美軍的基礎設施,而不是再去轟炸軍人地居住區。
在一日上半夜的轟炸行動中,382架轟炸機對付了6個軍事目標,損失轟炸機12架,戰損率超過了3%。羅云沖仍然沒有放棄轟炸。十一月二日上午,354架轟炸機再次出動,轟炸了6座美軍基地,損失轟炸機10架。戰損率接近3%。三天下來,總共出動轟炸機1144架次,損失轟炸機33架,戰損率2.88%。而羅云沖的規定是將戰損率控制在3%以下,從這個方面講,轟炸行動是比較成功的,當然,這仍然遠高于針對民用目標轟炸行動的損失率。
其實,在這三天的戰斗中,表現最突出的并不是羅云沖的戰略轟炸機部隊,而是那些行動積極的戰術航空兵。三天內,一共出動了3184架次的戰術戰機,摧毀地面目標834個,擊落美軍飛機184架,自身損失118架,戰損率3.7%,敵我交換比1.56。而在空戰中,敵我戰斗機的交換比超過了6。
表面上,戰術航空兵的戰損率要高一點,可戰術航空兵襲擊的多半都是防御嚴密的軍事目標,特別是高射炮陣地,機場,美軍的車隊等等,而且在空戰中的損失也不小。3.7%的戰損率已經算是相當的低了。更重要的是,戰術航空兵在這三天地行動證實了一點,那就是在對付美國的軍事目標的時候,戰術航空兵,特別是那些掛著炸彈,執行轟炸任務的戰斗機能夠發揮出更好的作用。
羅云沖也很快就發現了這一點,二日晚上,他命令戰術航空兵繼續加強轟炸行動,同時還從后方抽調了十個“游隼”式戰斗機中隊,以及八個陸航的戰斗機中隊替換下了部署在古巴的戰略轟炸機部隊,加強了戰術轟炸的力度。隨后,他還命令一批已經完成了改裝的“游隼”式戰斗機掛上炸彈,去對付更遠處的美軍軍事目標,擴大戰術轟炸的范圍,利用戰術航空兵來摧毀美國東南部地區的軍事目標。
可以說,到此時,帝國航空兵的作戰行動才走上了正軌。到十一月十日的時候,陸戰隊建好了四座新的大型野戰機場,部署到古巴地區的戰術航空兵規模迅速超過了2000架,而當時美國部署在佛羅里達,以及相鄰地區的戰機總數也不到2000架,帝國航空兵首次在作戰飛機的數量上超過了對手。也正是因為戰術航空兵的全力出動,韓紹鋒的陸戰隊工程兵才能夠加快在巴哈馬群島上的施工速度,而隨著戰術航空兵進駐巴哈馬群島,其打擊范圍進一步擴大,優勢也進一步的轉向了帝國航空兵。
同期,羅云沖手里的戰略航空兵的實力也得到了擴充,十一月五日,羅云沖最需要的東西到達了巴拿馬。一支擁有50艘運輸船的船隊為他送來了足足1200架“狼鳩”式轟炸機,這些轟炸機都是被拆成了幾部分之后裝船運過來的,因此首先要在巴拿馬的機場完成組裝,然后再部署到前線去。
兩日后,另外一支船隊到達了巴拿馬,這支船隊迅速通過運河,其目的地是圣地亞哥,在45艘運輸船上全部裝載著轟炸機所需要的彈藥。另外還有5艘運輸船裝載著一條用來生產燃燒彈的生產線,也就是說,帝國將在圣地亞哥建立一條燃燒彈生產線,這樣就極大的減輕了后勤保障的壓力。
十一月十日,運載著用來改裝護航戰斗機的設備的船隊到達了巴拿馬,同期送到的還有一批工人。最重要的是,哈飛完成了改裝設計,而按照新方式改裝的“游隼”式戰斗機的作戰半徑達到了850海里,可以伴隨“狼鳩”進行全程護航,如果從巴哈馬群島出發的話,還可以伴隨“鵬”式轟炸機作戰。
海軍的承諾兌現了,十一月份,連接著帝國本土與美洲地區的海運能力增加了五成以上,而且到年底的時候,海運能力還要增加五成以上。到時候,羅云沖就不需要為彈藥物資不夠而發愁,可以盡情的轟炸美國!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