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保障還有另外一個方面的嚴峻問題,那就是戰機的維護工作。任何一種作戰飛機都不可能不一直在前線作戰,除了那些在戰斗中被擊落的飛機之外,其他的所有戰機在使用達到一定時間之后,都需要進行維護。按照不同的要求,維護又分成了好幾個等級,比如戰場維護就是在執行任務期間進行的,主要就是由地勤人員檢查飛機的狀態,以確保飛機能夠飛起來。前線維護則是指戰機在出勤達到一定次數之后。要對其主承力結構進行檢查。以確保戰機能夠繼續作戰。而最關鍵的還是大修。
“游隼”的大修間隔時間是500個小時,后來延長到了1000個小時。而“鵬”式轟炸機地大修間隔時間只有250個小時,大概執行20次任務之后就需要大修一次。以往。大修工作都是在工廠里進行地,或者是在擁有維修設備的航空兵基地里進行。而整個美洲地區,就只有巴拿馬擁有為“游隼”式戰斗機提供大修服務的設備,而“鵬”式轟炸機地大修工作是在瓦胡島進行的。也就是說,到了大修的時候,轟炸機得飛回瓦胡島,花上數天的時間進行大修,然后再飛回來。別說大修本身就需要很多時間,以及要燒掉幾十噸燃料,光是往返飛行就需要兩天的時間。而且浪費近三十個飛行小時,真正在前線的作戰時間不超過200個小時,這就極大的降低了轟炸機的使用效率。
在前線建立飛機大修廠是肯定有必要的,可這并不只是軍隊的事情,還牽涉到了飛機制造廠。當時,陸航與海航都在與飛機廠協商在前線建立大修廠,或者是維修基地的事情。各飛機廠也相當配合,因為飛機大修本身就是主要的服務項目,而且在陸軍與海軍壓低了采購價格之后。通過維修賺取的利潤成為了飛機廠的主要收入之一,既然陸軍與海軍有要求,那么飛機廠也就自然不會放過賺錢的機會了。
實際上,到戰爭結束的時候,哈飛,成飛等幾家飛機廠不但在中美洲地區建立了飛機維修基地,而且還建立了幾條最主要的零備件的生產線。也就是說,可以為作戰飛機生產大部分備用零件,從而減少了后勤保障方面的壓力,提高了作戰飛機地利用率。當時,還有很多工廠都建到了前線去,比如青島兵工廠在圣地亞哥就先后建造了三條彈藥生產線,其中兩條生產線用于生產燃燒彈,一條用于生產普通炸彈。而這三條生產線所需要的工業原料都不是從帝國本土送來的,而是通過大西洋航線,從波斯帝國運來了汽油,從英國運來了炸藥,從巴西運來了鋼鐵。而這三條生產線上生產出的炸彈,占到了投擲到美國本土彈藥的三分之一。如果按照以往的方式來運送彈藥的話,那么就至少要多動用1500艘次的萬噸輪往返于太平洋東西兩岸之間,如果由一支50艘商船的運輸船隊來完成運送任務的話,那就需要花上15年的時間。很明顯,這對后勤保障帶來的意義有多么的重大。
可以說,為了盡快擊敗美國,帝國軍隊的后勤保障人員恨不得在前線建立所有的軍事工廠,以避免長途海運帶來的巨大麻煩。當然,這是肯定不可能的,當時也就只能針對最重要的后勤保障物資在前線建立工廠,以減少后勤保障上的壓力。
歸根結底,航空兵作戰不利的因素是很多的,可有一點卻不是硬件,以及制度上的問題,而是戰略上的問題,那就是,航空兵的戰場太狹窄了。
任何部隊要在戰場上行動,都需要有一定的活動空間。而航空兵是對活動空間要求最大的兵種之一。當戰場上的兵力密度達到一定程度之后,繼續提高兵力密度就沒有明顯的作用了。從后來總結出的航空兵戰術來看,在古已巴哈馬群島美國東南部地區,帝國航空兵最多只需要投入2000架作戰飛機就足以使航空兵的作戰效率發揮到極限,如果再繼續增兵的話,不但不會起到明顯的效果,反而會產生一些負作用,比如增加了指揮上的麻煩,降低了作戰效率等等。
也就是說,當時帝國航空兵投入的2萬多架作戰飛機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換一個角度看的話,就應該通過擴大戰場,來擴大航空兵的活動范圍,從而投入更多的兵力。其實,這也正是拖垮美國航空兵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美國航空兵的規模本來就小得多,只要延長戰線,擴大戰場,那么美軍航空兵的兵力就將捉襟見肘,從而難以確保在每一個戰場上都投入足夠的力量,最終輸掉整場戰爭!
最先確定要擴大戰場的就是談仁皓,十一月上旬,談仁皓就找到了羅云沖,把自己的想法提了出來。隨即羅云沖就同意了談仁皓的觀點,并且讓韓紹鋒全力配合談仁皓,爭取盡快擴大戰場范圍。
當時,談仁皓唯一的選擇就是百慕大群島,在帝國陸海兩軍都沒有確定是否要去攻打紐芬蘭島,或者是新斯科舍半島之前,百慕大群島是美國東海岸附近唯一擁有戰略價值的地方。而且,百慕大群島也是美國東海岸地區最后的屏障,打下百慕大群島的戰略意義也并不僅僅是為航空兵多提供一個前進基地那么簡單!海魂第二十五卷以海制陸第二節擴大戰線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