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類數據,“新?野火”都用不上什么高端工具,只簡單做了一下分析,便可知曉:大部分組件的來源地非常分散,比較均勻地分布在十二大區,最多是東亞東南亞區域上百個生產線上,符合反抗軍多方收集、改造智械裝備的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里面有三條生產線,數值曲線不正常地抬高,明顯區別于其他。
而這三個生產線中間,還有一個地理位置格外詭異,同樣是在東七二五區,距離廢礦區不遠,還沒有離開火山區……卻是在幾十公里的地層之下。
也就是“新?野火”資料庫里,擁有周圍大片區域的地質結構數據,又能找到相關生產線拆裝轉移的軌跡線索,才能悖逆常理,判斷出精準位置。
這種時候,哪怕羅南對“外地球”反抗軍缺乏系統認識,也能夠猜到,那些個異常聚攏的生產線環節應該是類似于反抗軍的兵工廠和改造加工中心。
至于地層之下那處,更是極其重要的一環。
以至于“醫院”這邊,很多重要管理、技術和戰斗人員,如大小阮、老皮、米莎等,身上的裝備都與那里有強關聯。
這肯定不是巧合。
大約是地下四十五公里,這個深度,按照周邊區域地熱梯度推算,已經是1200k的“超級高溫區”,別說其他人,就是反抗軍,除非事關生死且無從選擇,也不會跑到那里活動的。
那么,不妨到這里去看看。
以前“新?野火”基本是不會干這種事的,如果非要做,也不會在這個不上不下的深度徘徊。
其實這家伙有點兒像李維,在涉及自身安危的事情上,極其保守,總想將自己隱藏在暗處,給“開墾團”下絆子。問題是“開墾團”對于地球土著生活圈又采取了基本漠視的態度,于是,“新?野火”與“開墾團”中間,就出現了他不愿意跨越的空白區。
現在羅南來了,當然不會允許“新?野火”繼續這么搞,尤其是他漸漸弄清楚“開墾團”對地球的監控模式和態度之后。
“新?野火”該干活了。
長尾蜥蜴在巖漿室里穿梭,視數百上千度高溫的熔巖如無物。期間,它的皮毛貼住體表,漸漸地有些暗紅、半透明,好像在高溫炙烤下即將變形液化的金屬,可不管怎樣,都保持住了基本形態,瞳孔則沒有絲毫變化,越發像是一部冰冷無情的仿生機器。
事實上,這種極端環境恰恰是為長尾蜥蜴體內的微型工廠充能的過程。“新?野火”有過針對性改造的蜥蜴軀殼,狀態只有更佳。
他也就不緊不慢地挑挑揀揀,掃描“高溫區”各個“巖漿室”結構,直至找到一個仍在往外噴涌巖漿的熔巖管道,便毫不猶豫鉆了進去。
連續不連續的熔巖管道,直徑或有數米,可容成年人并排而行,不致拘束;或者僅有數公分,長尾蜥蜴也要盡力縮小身軀。尤其是里面還有上涌的高溫熔巖,逆行而下,當真是不進則退。
偏偏“新?野火”針對性改造過的長尾蜥蜴軀殼,在這里如魚得水,哪怕是頂著上涌的巖漿,也能快速行進。有時候地殼壓力趨緩,上漲熔巖回落,長尾蜥蜴更是進入了快車道,一個突進就是數公里。
如此,也就是半小時不到,長尾蜥蜴就到了相應深度,而且也遠離了廢礦區。
當然,臨走之前,羅南給蛇語發了信息,告訴她不再一道兒走。
羅南決定按照“新?野火”的線索,嘗試推進一段兒。
……也幸虧是羅南,幸虧這邊是“新?野火”,否則真有“開墾團”的哪個人,比如野火,照這個手段來上一波,什么反抗軍,也不過是砧板上的魚,只有被剁成肉醬的份兒。
至于為什么這種情形沒有出現……不需要猜測,從“新?野火”的記憶中就可以獲得答案:
不是沒有出現,而是這支反抗軍還沒有輪到。
以“脫管”的反抗軍,或者其他“非法勢力”吸引“逃亡者”加入,再吸引再加入,確定挖掘出了足夠的價值,短時間內不會再有新的收獲,而且有關勢力也有膨脹發展的兆頭時,就是收割的時候了。
所以,最具代表性的反抗軍勢力,幾乎就沒有存在十年以上的,不管他們在這些年里如何發展壯大,最后總是會撞上一堵冰冷堅硬的鐵壁,上面是他們同類的斑斑血跡。
便是沖破了,后面則是連血跡都看不到的大型絞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