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武安城都沉浸在這份繁華與安穩之中。
如今不論是老秦人還是原武安人,從前都沒想過會有如此生活,每日難免患得患失,都害怕這是美夢一場。
回想起當初趙誠初到武安時的忐忑,武安人總會笑話自己當初的無知。
每當此時,他們便會抬頭,遠望北城垣之上,如猛虎臥伏般的武威君府邸,而后虔誠跪伏行禮,如此,患得患失的心情便會安定許多。
是的,隨著武安城漸趨繁華,趙誠的封君府邸也在墨閣的統籌指揮下,以驚人的速度拔地而起。
此前嬴政冊封他為武威君時,便已特批了府邸規格。
遵循“下天子一等,上卿大夫數等”的禮制,占地在數萬平方米以上,垣高丈六,周回五里。
作為手握高度自治權的封君,趙誠本就可在封地常駐并設治所,只是前些日子忙著推進墨閣研發、推廣蒸汽器械,無暇顧及府邸營建。
如今墨閣學院的學徒們習得機關術,正需實踐之地,多出來的工匠與人才便盡數投入府邸建造,既解了人手之缺,又讓新學的技藝有了用武之處。
府邸的基址選在了北城垣內的夯土高臺。
這里原是趙軍的瞭望臺舊址,站在城南大街抬眼望去,整座府邸如一頭臥虎般踞于半空,自帶七分威懾之氣。
圍墻由墨閣特制的蒸汽切石機切割而成的青石石板砌就,高近四丈,頂寬丈余,遠超普通封君的“丈六”規制,墻頭每隔十步便設一個半人高的垛口。
這是將軍府邸特增的防御設計,暗合趙誠的軍旅出身。
墻根下繞著半丈寬的淺壕,壕內引洺水支流,水面浮著叢叢蘆葦,既阻了閑人隨意靠近,又能潤解黃土圍墻的燥意,風吹過蘆葦蕩,沙沙聲與水聲交織,倒添了幾分靈動。
圍墻周長足有五里,比普通封君的“三里”更闊,這是嬴政為表彰他滅韓、趙兩國的軍功特批的殊榮。
東南角與西北角各立一座青石雙闕,闕身高六丈,底部方三丈,逐層收分,線條凌厲如劍。
頂部覆著單檐木廊,廊柱涂著朱漆,艷而不妖,廊檐下懸著一排銅鈴。
風過時叮當作響,白日里是景致,夜里則能預警夜襲,一舉兩得。
從闕下沿中軸線望去,朱漆大門正對著高臺中央,門楣上嵌著三塊青銅匾,中間一塊鑄著秦王親題的“武威君府”四個篆字,筆力遒勁,泛著青銅特有的冷光。
左右兩塊各刻一柄倒懸的青銅戟,戟尖朝下,這是秦軍最高軍功的象征,過往的秦地老卒見了,都會下意識地挺直脊背。
推開朱漆大門時需雙手用力,因這門板厚近半尺,嵌著九路銅釘,這是君級規制,比王庭的十二路少三路,卻已遠超卿大夫的七路。
門環是青銅鑄的玄鳥造型,正是秦軍的圖騰,握上去冰涼硌手,指尖能觸到玄鳥羽翼的紋路。
進門便是中庭,地面用武安當地的紅膠泥反復夯打了三十余次,再灑上細沙,踩上去緊實不揚塵,哪怕雨天也不見泥濘,這是墨閣工匠改良的夯土工藝,比傳統技法更耐用。
中庭兩側各列五間廂房,左廂是侍衛值守處,廊下立著八名披甲衛士,穿的是秦軍制式的札甲,肩甲上用青銅片嵌著“武安衛”三字,腰懸銅劍,站姿如松,目光銳利地掃過往來之人。
右廂是賓客驛館,門簾用粗麻布染成黑色,簾穗綴著小銅鈴,有人掀簾時便會發出輕響,既顯莊重,又能提醒屋內人。
中庭盡頭是前堂,建在一丈二尺高的夯土臺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