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李斯上前,展開軍報,當朝宣讀。
“大王陛下,臣蒙武頓首以拜:
攻趙之戰,臣與王翦將軍分屯陘口、銅鞮,與李牧三萬趙軍對峙數月。
牧憑井陘天險,固守疲敵,滴水不漏,臣等苦尋破綻而不得,皆以為此役必遷延日久。
忽聞急報:趙將軍誠疾襲番吾,三日下邯鄲,俘趙王遷!
臣驟知趙都已破,料李牧必棄井陘,退保代郡以圖茍延。
遂引兵銜尾追擊,欲拖其腳步,待將軍北上合殲。
不意李牧狡黠,竟于狼牙谷設伏,布精銳弓手于谷上,藏騎兵于兩翼,以雁形盾陣為餌,誘臣入甕。
及臣部深入谷中,伏兵四起,箭落如雨,趙軍精銳環伺,陣腳幾潰。
臣率部死戰,然李牧親揮鎮岳劍沖陣,司馬尚協攻左右,臣已陷絕境,腰脊欲斷,令旗將折,當此千鈞一發,忽聞弦鳴裂空,司馬尚中箭斃亡!
臣驚見一箭穿喉,再箭震李牧劍勢,七箭破其甲而不傷要害,皆自千步外而至,實非人力所能及。
秦軍識此“閻王令”,知是趙將軍誠至,士氣大振。
俄而血衣軍紅旗如燎原火,席卷谷口。
將軍躍馬入陣,大戟揮處,罡風成龍卷,摧枯拉朽,一戟屠趙軍精銳百人,斷肢飛血,尸積如山。
李牧持劍欲抗,將軍徒手奪其鎮岳,扼其頸如提稚子。
既擒李牧,趙將軍不急于誅,乃出趙王偽詔,斥其“擁兵自重、私通秦國”,復擲趙國令官為證,郭開已伏誅于邯鄲大牢。
牧觀詔覽證,知趙王昏聵、國祚已盡,昔日忠志頓潰,嘆“大勢已去”,遂降。
自將軍誠北上,三日下邯鄲俘趙王,星夜馳援番吾,復疾馳狼牙谷解臣之困,以詭道破李牧忠節、降其部眾,更滅胡刀風騎、斬公子嘉。
凡七日內,盡定趙境三十七城,拓地千里,斬敵首十三萬,降者八萬。
如今已率血衣軍,再次北上,疾襲代郡。
其勇可裂地,其智可摧心,真乃大秦之鋒刃,諸國之震怖!
今李牧一部盡平,皆賴將軍神威,其功當冠三軍。
伏乞陛下圣鑒,厚賞其功,以彰天威。”
當最后一道聲音落下,大殿之中已是一片鴉雀無聲。
群臣失神,驚疑不定。
“千步之外,箭斃敵將……”
“一戟之威,屠滅百人……”
“這可真是,這可真是……”
有老將撓著頭,想要說些什么來表示贊嘆,奈何文化不多,真是了半天,也沒有說出什么東西來。
“李牧乃趙國之脊梁,其用兵如磐石難撼。
正因此人鎮守,我大秦才多年沒有攻下趙國。
如今上將軍一戰定之,不但敗其精銳,還能摧其忠勇,使其降服于秦,真乃智勇無雙!”
“趙將軍不但大敗李牧一部,還北上代郡,這是要將趙國最后的跟腳也全部斬盡!”
“如此破竹之勢,當真駭人!”
“秦有此將,何愁天下不定?“
“臣曾掌糧秣,深知趙地崎嶇,用兵不易。
將軍率萬余血衣軍,竟如摧枯拉朽,斬十三萬、降八萬,拓地千里而兵損不過千!
此等軍功,恐非‘爵祿’可償,當銘于金石,傳之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