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榮衍說道,
“以星源時代目前推出的鋰電池技術,想要實現ev1第二代車型200公里以上的續航里程,理論上電池組需要采用六到七千節圓柱型鋰離子電池。然而目前鋰離子電池,正極以含鈷材料為主,相對鎳氫電池要活潑得多,在熱失控、抗穿刺等安全性能上,業內公認要比鎳氫電池差得多。如果不能有效解決這些致命的安全性問題,六七千節鋰電池就相當一顆炸彈安裝在汽車的底座上。不要說公眾接不接受了,各國汽車安全認證部門怎么可能會放任這一類的汽車上市?”
楊榮衍說道,
“蝸巢科技既然都將相關技術,應用于高爾夫電動球車出口了,相信相應的安全技術已經達到歐美國家的安全認證標準了,這也是我之前沒有關注到的。你昨天說過你們已經掌握了成熟的磷酸鐵鋰正極商用技術,是不是已經投入使用了?”
“磷酸鐵鋰正極材料,我們經過四年多的研發,相應技術是到了商用階段了,安全性能也確實更高,但能量密度與含鈷正極有很大的差距,暫時還沒有應用到高爾夫電動球車等產品上。當然了,這是我們將來要雙管齊下的兩個方向。”蕭良知道在楊榮衍這樣的人物面前,要拿出真材實料來,才能使其滿足。
“這么說,你們在電源控制以及其他安全控制技術有很大的突破?”楊榮衍說道,“這些技術都非常關鍵啊,我怎么沒有關注你們申請相關專利?”
“說實話,我們在這些技術領域,確實還僅處于初步摸索積累階段,這不是謙虛,”
蕭良說道,
“我們目前一輛高爾夫球車動力系統僅僅采用不到一千節電池串聯,行駛速度也限制在五十公里時速以下,與真正意義需要采用七千節電池串聯、最高時速要達到兩百公里以上的實用型電動汽車,安全、操控等方面的要求,是完全兩個概念。同時,歐美國家在高爾夫球車這類產品領域的安全認證標準,也要比公路上飛馳的汽車放寬很多。所以,我們初步的技術摸索,并不能算取得關鍵性的突破,只能說是初具雛形吧,也沒有申請專利的必要。我相信現在應該有不少歐美同行,在這一領域所做的研究工作,并不滯后于我們……”
蕭良沒有動不動就申請專利,主要是他心里很清楚,目前他們除了電池技術能稱得上領先外,電機、電控等更多關鍵技術領域,即便是聯合國內的車企、研究機構,也是遠遠落后于海外同行的。
通用的ev1電動汽車,除了太過昂貴,每輛造價高達25萬美元,在續航里程、充電時間等等方面也不盡人意,但其在電力驅動、鋁結構、回饋制動、感應充電、熱泵、高度電氣化、汽車電子以及復合材料的關鍵金屬等等領域,所展現的領先技術,卻是蝸巢科技及國內車企、研究機構此時鞭長莫及的,也絕非蝸巢科技隨便砸三五十億,花三五年時間就能盡數彌補的。
蝸巢科技目前在鋰電池熱失控研究以及電源管理等領域,也主要是蕭良借鑒前世的經驗,建立了一些優勢。
這些優勢,在電動車市場至少十年以上的培育周期以及海外更為雄厚、高精尖的汽車整體制造技術面前,是極其薄弱的。
他現在就迫不及待的申請專利,等十八個月專利保密期一過,到時候卻遠沒到拿出成熟產品搶占市場先機,蝸巢科技除了在相關領域提前暴露自己之外,還有其他什么好處?
不過,蕭良既不急著搶注專利,卻又迫不及待將剛剛形成雛形的電池、電機以及電控技術,應用到高爾夫電動球車產品上出口海外,主要還是想吸引到個別歐美企業或具備相應技術實力的科技公司的關注。
蕭良想著尋找這么一兩家合作者,雙方能在一個全新的平臺上,以蝸巢科技的雛形技術為基礎,以最快的速度借鑒、融合歐美在電機、電子控制等等領域的先進技術,開發出真正成熟的電動汽車產品來。
在這個期間,雙方共同在全球范圍內注冊相應的專利技術,才有意義。
這時候敝帚自珍,只會浪費時機。
更準確的說,蕭良他是想在特斯拉之前,嘗試創建一家受他控制或受他深度影響的“特斯拉”,讓馬斯克吃屁去。
至于為什么不直接從海外引進技術,在國內發展成熟的電動汽車產品,主要是當下得承認,歐美工業發展此時是最為輝煌的時代,落日余暉無比的壯麗,很多先進技術,國內既無法引進,相應的配套也遠遠落后于歐美。
蕭良在楊榮衍面前,也沒有隱瞞他的這一想法。
當然,楊榮衍也沒有太大驚小怪。
畢竟國內汽車工業,目前也正處于引進及消化海外汽車技術階段,而且還是中低端技術,這是不爭的事實。
蝸巢科技想要在現有的電動汽車雛形技術上,直接融合海外中高端汽車技術,確實只能將這平臺放到海外,甚至在股權結構上,都要以歐美資本為主。
不要以為華爾街的金融家們都是吃素的。
事實上,蝸巢科技真要找到合作者,在鋰電基礎上,開發出成熟、為市場接受的電動汽車產品,哪怕蝸巢科技不參與最終的產品利益分享,僅僅是做鋰電及相應技術的供應商,未來的發展空間就極需想象力去描繪。
每一輛電動汽車所采用的鋰電池,相當于六七千支手機或上千臺筆記本電腦,電動汽車市場發展起來,會給未來的鋰電池市場提供何等廣闊的想象空間?
這兩年國內像華瑞電子等企業,突飛猛進的上鎳氫電池生產線,一個核心邏輯就是ev1、普銳斯等車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嘗試,給鎳氫電池市場帶來逾百倍的想象空間。
如果蝸巢科技或其他鋰電及汽車廠商,能解決鋰電熱失控等安全問題,以其在能量密度上的優勢,這幾年資本市場給鎳氫電池的想象空間,未來注定會轉嫁到鋰電池的頭上。
“中科院物理所雖然這些年在鋰電領域,沒有能拿得出手的成果,但對鎳氫、鋰電池等發展空間,一直都有跟蹤。而且中科院也一直都在根據經濟發展的趨勢,去分析全球技術發展趨勢,不要以為對產業經濟的發展判斷,全是社科院的事,”
楊榮衍笑著跟王相泉說道,
“如果說鋰電未來的應用范圍,主要局限在便攜式消費電子產品領域,星源時代還能保持當下的領先優勢,未來單純在產能空間上,大概還有五倍的發展空間——而這個可能還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才能逐步兌現。蕭良,物理所凝聚態物理研究中心做出的這個判斷,還算客觀吧?”
“物理所的水平比我們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對相關產業發展空間的判斷,肯定是相當準確的。”蕭良笑道。
“可惜的是,他們只能從別人已經探索出來、面目已經清晰的道路上,進行一些機械的分析,”楊榮衍嘆了一口氣,說道,“相比你現在就勇敢去探索新的道路,開拓新的空間,卻是差得太遠。如果這條道路讓你探索成功,星源的鋰電業務,迎來的將可能是上百倍的增漲啊!”
廖寶軍等人站在后面,聽著楊榮衍這一番話都是震驚。
星源時代短短數年就能成為全球鋰電行業的領軍者,確實令人震驚,但同時鋰電僅僅作為消費電子產品的元器件選擇,狹小的市場又難免叫人對星源時代心存輕視。
恰如楊榮衍所說,很多人判斷星源時代的鋰電業務發展到極致,鋰電池年出貨量也就十億枚左右,銷售額上限也就一百億美元的樣子;這還得鋰電池市場競爭大幅放緩,價格不進一步垮塌才行。
然而這又是不可能的,星源時代自己就是價格屠夫。
甚至蕭良自己都曾宣稱,同等能量密度,星源時代的鋰電池每年價格下調不低于20%。
很多人據此判斷星源時代五到十年之后的鋰電業務年營收,可能在三十億美元左右。
這個數字雖然也很可觀了,但還支撐不了星源躋身電子巨頭的行列。
很多人就覺得蕭良就是因為這點,才迫不及待的對韓國現代電子的液晶顯示業務暴露野心,才迫不及待進入oem代工領域。
只有這樣,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星源打造成一家超大型電子工業集團。
楊榮衍的這番話,豈非說星源的鋰電業務,未來的發展上限,很可能是五六百億美元這一遠遠超乎常人想象的數字?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