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第一季度,星源時代總計生產銷售八千萬枚電芯,同比增漲40%。
即便蝸巢科技計提專利授權使用費進一步提高到八億人民幣后,星源時代第一季度還創造兩個億的凈利潤。
相比之下,鴻盈科技第一季度的業績則要遜色太多。
工業園年前就完成二期工程建設,但產能的爬坡需要一個過程,截止2002年第一季度末,鴻盈科技工業園oem代工能力才提高到每月二百萬部(只),比市場預測要低一截,似乎鴻盈科技放棄最初激進擴張產能的做法了。
除了承接蘋果的ipod播放器以及少量中高端手機、筆記本電腦的代加工外,鴻盈科技目前發展中高端代工業務的比例,也要比市場預測的低一截。
投資分析機構也是紛紛調低鴻盈科技第一季度的盈利預期,以為大體能實現三千萬港元的盈利,就謝天謝地了。
而這樣的盈利水平,在這樣的市況下,想要支撐鴻盈科技多高的市值,顯然極其吃力的。
四月中旬鴻盈科技最終以每股十港元(一百二十億港元市值)的股價,將蕭良所持有的二十億可轉債,進行了轉股。
蕭良個人持有鴻盈科技股票增加到八億股,占總股本十四億股的57.1%。
“為新一代ipod額外預留每月一百萬臺的產能空間,是不是太夸張了?”
鴻盈科技四月下旬的一次內部會議上,一貫信服蕭良決定的何宏泰、張殷彪等人,也是難得的對蕭良的決定提出質疑。
蘋果公司新一代ipod播放器工程樣機已經送到東洲。
因為鴻盈科技有派工程師團隊,全程參與新一代ipod的細節改進,這邊也是早就同步做好工藝及生產上的準確。
不過,第一代ipod發布半年以來,每月的銷量就在二三十萬只之間,新一代的產品哪怕功能更為強大、完善,但蘋果公司跟他們簽署的合約,也就預定每個月四五十萬臺的彈性oem代工規模。
蕭良卻要求鴻盈科技再額外預留每月一百萬臺的產能。
這是什么概念?
這差不多是工業園二期工程建成之后,還能挖掘的最大產能潛力了,哪怕拿出去全力爭取中低端代工訂單,每月至少也能創造兩千萬的盈利。
蕭良有意壓制產能爬坡的速度,有意將這些產能空間都給蘋果的新一代ipod播放器預留下來,不僅不能創造利潤,還極大壓制生產效率的提升。
蕭良甚至還要求鴻盈科技,為ipod爆量提前組織生產備料,這將極大占用他們寶貴的資金儲備。
再說了,新一代ipod播放器就算真出現爆單,責任也完全不在他們這邊,接下來再花三到四個月,進行產能騰換就是了,蘋果公司也不可能責怪到他們頭上,或者輕易就違背合約,將訂單交給其他oem服務商。
“…………”蕭良卻是意志堅定,不為何宏泰、張殷彪等人的質疑所動。
倘若單純為了高追求利潤,他直接去做面向終端市場的消費電子產品,前景要更為廣闊。
他為何還要專注發展oem業務?
他真正關注的,還是對精密制造本身的需求。
如果單純做終端產品,大的趨勢還是要將生產部分委托出去,自身除了產品的研發、設計外,最終跟精密制造本身的關系不大。
唯有發展規模足夠龐大的oem代工業務,內部才會產生足夠的需求,給蝸巢科技足夠大的空間,在精密制造領域進行不斷的嘗試、摸索與迭代。
就像新鴻臣足夠大,因為銷售規模的擴大,新工廠的建設,對灌裝生產線有源源不斷的需求——又因為新鴻臣是蕭良所能控制的企業,才能接受星源精密每半年就要迭代一次的全新灌裝生產線。
要是外部企業,怎么可能為蕭良發展精密制造,承擔額外的試錯成本、額外的生產管理成本以及維護成本?
天海精工目前正開發的五軸數控機床,質量非常不穩定,但蝸巢科技工程技術研究部門一下子就高價下了十臺訂單,不僅實際使用,還讓天海精工的工程師跟蹤觀察使用情況,方便他們進行版本的迭代更新。
換了外部企業,天海精工將這些機床送上門免費試用,人家會搭理一眼嗎?
當然,這里面所產生的額外成本是相當恐怖的,也是蕭良需要不斷往這個無底洞里填資金的關鍵。
目前通過專利使用費計提的方式,蝸巢科技每季度從各成員企業抽取的研發經費都超過十個億,還是嚴重不夠用。
然而不管怎么說,秉承這個目的,蕭良創建鴻盈科技,中低端業務僅僅是門檻,更多還是要發展對精密制造有著更高要求的中高端oem代工業務。
也唯有如此,鴻盈科技以及背后的蝸巢科技及其他關聯企業,精密制造的水準才會一步步提升,而非單純靠發展規模求效益。
鴻盈科技派出工程師團隊,參與兩代ipod的開發與完善,受益就非常大。
工程師團隊不僅能接觸、學習美國當前先進電子產品生產制造工藝,同時還能深入研究、交流美國電子產品的開發理念與技術。
這對鴻盈科技高水平工程師的培養與快速成長,對鴻盈科技整體制造能力的提升,幫助極大。
蝸巢科技、星源時代也派出工程師團隊,前往美國硅谷開展類似的合作,參與到ac推動力公司的新能源電動汽車開發工作中去,同時還盡最大限度將包括交流感應電機等零部件的制造任務承接下來。
ac推動力目前正進行騾車(研發階段的測試車)開發,除了與傳統燃油機通用的零部件及車身框架外,其他功能模組及部件基本上都需要重新開發、制造,哪怕有相當部分采用蝸巢科技的技術基礎,成本依舊高得驚人——畢竟蝸巢科技之前開發的三電體系還是太簡陋了。
除了動力電池這一獨門絕技外,電機、電控技術,蝸巢科技只能說是掌握了一點皮毛。
ac推動力除了擁有不弱的電控技術外,更擁有全美一流的交流感應電機技術。
不過ac推動力的發展規模很小,近幾年除了保留產品設計開發工程師團隊外,也將生產外包了。
這時候ac推動力想要為騾車開發設計全新的高速感應電機,還要根據研究進展,對電機進行不斷的進行修正、改進,每一個版本找代工廠僅生產兩三只樣品,成本怎么可能不高得驚人?
單獨開模生產一部車用高速感應電機,開價三五十萬美元,在美國都要算良心。
蝸巢科技將這些工作盡可能承接下來,一方面是在國內組織工程師隊伍,參與極少量功能模塊及部件樣品的開發、生產,成本確實要比在美國低得多,能有效縮減新能源汽車的整體開發成本。
另一方面就是ac推動力公司集結了全美一流的汽車開發工程師,手把手教蝸巢科技的研究團隊、工程師隊伍,開發、生產這些功能模組及零部件,還不夠美的啊?
就算相關的專利技術為ac推動力所有,但這些領域的制造能力,最終為蝸巢科技、星源時代以及鴻盈科技掌握,才是蕭良最看重的。
因此這些功能模塊、部件的開發生產,不管實際生產多少,蕭良報價一律僅有美國的三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確保ac推動力的團隊,對蝸巢科技產生足夠的依賴性。
蝸巢科技、鴻盈科技跟現代電子與新榮科技在秣陵的聯合研究院,也同樣發生著類似的合作。
這點一直以來其實是日韓團隊,對鴻盈科技、蝸巢科技加以防范的關鍵。
在交叉持股計劃推行之后,在鄭貞雅的推動下,這點才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聯合研究院與蝸巢科技、鴻盈科技在產品開發開始深度而緊密的合作。
這段時間蕭良有意壓制鴻盈科技的產能爬坡,主要還是借難得機會,進行中高端消費電子產品oem代工能力的查漏補缺。
當然,在蕭良的干預下,蘋果公司此時拿出的第二代ipod,實際是前世蘋果公司在零三年才拿出來的更為成熟的第三代產品,蕭良當然有信心第二代ipod一經推出,就會受到全球市場的熱捧。
因此,壓制產能過快爬坡,除了有利查漏補缺外,也是將產能空間預留下來。
要不然真等第二代ipod爆單,他們第一時間無法將足夠的產能騰換出來,蘋果公司將一部分訂單交給臺銘電子等臺資oem廠商做,蕭良他還真能拿著協議,跟蘋果公司打官司啊?
蘋果以后新的訂單,還要不要了?
所以面對何宏泰、張殷彪他們的質疑,蕭良很是風輕云淡地說道:“生產流程還是沒有梳理透,生產不宜過早加碼。再等兩個月啊,生產能力提升上來,員工作業更熟練一些,再多接些訂單,將產能開起來!”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