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朝之后,剛剛走出宮門,很多官員就忍不住,拿起那本試行辦法,邊走邊看起來。
即便是坐上了回家或者去辦公的轎子,都沒有放下。
因為這個事情,關系實在是太大了,值得他們一個字一個字的去研究。
自古以來,任何制度都不是一蹴而就。
真正改換制度的帝王,往往在自己在位時期,都還不能完美的執行下去,需要等下一代帝王,甚至下一個朝代,繼承之后再繼續修改發揚。
從古至今,每一次制度的大變革,都是一次血淋淋的教訓。
那真的是殺得血流成河,甚至殺得王朝破碎。
而且每一次制度的改革,一般都會推出替罪羊來。
比如說軍功制的衛鞅,法家的李斯。
只有一種制度推出來的時候,算是流血最少的,那就是舉察制。
這個制度,兼顧了所有當前貴族的利益,是最容易被推行的。
接下來是九品中正制,本身就是在舉察制上改革的,還是屬于曹魏這個割據政權,所以好像波瀾不驚的就出現了。
到了科舉制的時候,隋文帝楊堅為了打破九品中正制對世家貴族的依賴,想出了科舉制這一招。
但他在的時候,也不過是有些苗頭而已,算是試探性的推出。
再加上他在位的時候,的確自身也強,因此沒有遭到特別厲害的反撲。
主要是那個時候,當前的世家大族和貴族,并沒有察覺到特別嚴重的危機,也有足夠的力量跟楊堅抗衡。
到了楊廣時期,楊廣強力推行科舉制度。
三征高句麗干的那些事,未嘗沒有主動消耗世家力量的想法。
只是終究眼高手低,世家大族也不是待宰的羔羊,于是把自己折騰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