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固然有很多的弊端,但是科舉確實也是功在當代,利于后世。
對于大多數的百姓來說,科舉提升普通民眾思想,發展文化的一個重要的部分,科舉考試制度會給很多人創造一個實現人生價值的機會,使得很多人會努力追趕去把握這機會,久而久之,在社會上就形成一種討論學術,攻克難題的風氣,使得社會上的知識階層大量涌現,提高百姓的整體素質水平。
但是,沒有一件事物只有好的一面,在科舉制度之下,由于考試內容和模式長期不做調整,不做創新,只注重解經釋文,產生了一種應試心理,人們難免只注重這些考試內容,從而抑制了學術界原本應有的創新,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八股文』,泯滅了考生自己的思維,成為科舉制度下毫無思想的機器,阻礙了學術的研究,社會的進步。
其次,在科舉考試推行以后,出現了一系列夾帶小抄,找人替考等作弊現象,嚴重影響了當時的考試紀律,也違背了科舉制出現的初衷。使得人們心中風術不正,認為可以通過一些『小技巧』取勝,從而辱沒那些辛勤苦讀的人才。
因為斐潛當下在推行科舉的時候,一切規則都在初期,所以有一些弊端也就可以在一開始的時候進行消除了……
不過這些是后話,而科舉制度對于斐潛之下政治生態的改變,已經開始了。
在韋府后院,布幔小亭,檀香縈繞。
白茅為席,溫酒淡香。
杜畿沉默的坐在席子上,看著對面韋端一邊用筷子在敲打的豆盤,一邊低唱。
『有兔爰爰,雉離于羅。我生之初,尚無為兮,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尚寐無擰
『有兔爰爰,雉離于j。我生之初,尚無造兮,我生之后,逢此百憂。尚寐無覺。
『有兔爰爰,雉離于z。我生之初,尚無庸兮,我生之后,逢此百兇。尚寐無聰。』
聽得韋端此句,杜畿微微皺起眉頭。
倒不是因為韋端的聲音難聽,畢竟韋端只是年歲大,嗓音不見得有多爛,畢竟韋端當年也是號稱長安k歌小王子,曾經在三輔之地各大文會上一展歌喉的。
畢竟華夏有唱歌的傳統文藝,不管是大事小事,大會小會,唱歌似乎都成為了一種必備技能,不能,或是五音不全者,就像是身高不過關一樣,是被人『低』視的對象。
杜畿知道韋端在唱的是什么,這是詩經里面的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