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這種事情,不僅僅是在猴子身上有,也不只是針對于愚笨的人,對于那些飽讀經書,精通政治之道的漢代階級利益既得者,也是同樣適用。
在整個漢代開始挖西域墻角的時候,早早就將觸角深入到了西域的匈奴人,也就是僮仆都尉不知道是沒感覺到大漢揮舞的小鋤頭,還是知道也了根本不在意,反正在一個較長的時間段內,都沒有任何的動作,更沒有什么反制的措施。
由此可見,匈奴在西域的軍政機構的設置,其實是非常簡單的。直至漢人在西域成立了都護府之后,匈奴才迫于壓力,有樣學樣的跟著漢人派遣了較大規模的軍隊深入到了西域地區,也在車師后國左近開始屯田……
以當時匈奴的政治體系,是無法完成殖民形態的政治體制的,即便是到了后蒙古時代也是不可能。因為部落聯盟到封建王朝之間有一個明顯的臺階,爬不上去就自然是站不穩。
在整個匈奴影響西域的過程當中,其實多數時候是依照其自身的部落聯盟制度來進行約束的,派駐僮仆都尉,然后定期收取賦稅,其他的內政乃至外交事項,匈奴都放任西域諸國自理,同時也不要求西域城邦的君長去參與類似于什么聯盟大會等游牧部族的政治活動,這其實根本談不上什么宗主附庸的殖民關系,更像是黑老大收取保護費。
至于匈奴和大漢爭搶西域的整個過程,更像是社團在搶奪地盤……
回過頭來再看大漢,在西域設立都護府,負責整個塔里木盆地周邊諸多城邦,邦國的管轄工作,對『驛長、城長、君、監、史、大、百長、千長、都尉、且渠、當戶、將、相至侯、王,皆佩漢印綬,凡三百七十六人』。
看起來似乎很多,但是實際上這三百七十六人真的灑落在西域這么大一片地方上,又能算是多少?大漢將這些人,也就是這『三百七十六人』,表面上變成了都護府的官吏,但是實際上這些人沒有獲得什么具體的俸祿,也就基本上等同于大漢的臨時工,大誰何。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大漢冊封這些城邦君長、將其納入朝貢體系中的時間,要比開設西域都護府的時間要更早,也就是說,先有了這些所謂的冊封官吏,后來才有了都護府……
從這個角度來看,大漢早期對于西域的態度,其實和匈奴采取的策略,老大不笑老二,并沒有什么兩樣。
初期大家都不懂,這沒有什么問題,可是明顯漢代的知識體系,文化架構要比匈奴高出一大截,然后在意識到了西域重要性之后,依舊是采用添油戰術,多少就有些讓人覺得是不是整體策略出現了重大的失誤。
大漢朝廷建立西域都護府的目的,以及最初對于它的定位是什么樣的呢?
牽制。
打豆豆,呃,打匈奴。
沒錯,這是大漢最初開通西域的目的,可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大漢就沒從絲綢之路當中獲取利益?
『公達,且說西域之利。』斐潛淡淡的對荀攸說道。
荀攸點頭領命,從袖子里面掏出了一本文冊,展開說道:『漆,瓷,綢,絹等,皆為利也。自大漢商會立,官引漆器共計售十二萬具,價數十錢至數百錢不等,合計四萬余貫。』
『官引瓷器共計售……』
『絲綢計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