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間的觀眾越聚越多,彈幕畫風逐漸跑偏:
「這評委小哥哥好帥!求聯系方式!」
「前面的別想了,人家是沉悅科技的......」
技術員小王看著逐漸離譜的彈幕,默默擦了把汗。
隨著主持人宣布比賽開始,楊銳作為第一組選手走上展示臺。
他深吸一口氣,將電腦連接到投影儀,屏幕上立刻顯示出他精心設計的ai模型架構。
陳默坐在評委席上,目光掃過楊銳的代碼框架,微微點頭——還不錯,挺有新意的。
楊銳的模型基于傳統的卷積神經網絡(cnn),但在特征提取層做了優化,減少了冗余計算,使得模型在保持較高準確率的同時,運行速度提升了近20%。
這在2014年的技術水平下,已經算是相當不錯的改進。
幾位教授率先發問,問題大多圍繞理論基礎和實現細節:
“你的模型在減少計算量時,如何保證特征提取的完整性?”
“訓練數據集的樣本分布是否均衡?有沒有做過數據增強?”
楊銳推了推眼鏡,一一作答,雖然有些緊張,但回答得還算流暢。
輪到沉悅科技的技術員提問時,問題明顯更偏向工程實踐:
“你的模型在實際部署時,能否適配低算力設備?”
“如果遇到數據噪聲較大的情況,你的魯棒性優化策略是什么?”
楊銳顯然對這些更貼近實際應用的問題準備充分,回答得甚至比面對教授時更加自信。
最后,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陳默身上。
作為特邀評委,又是全場最年輕的評委,他的提問無疑是最受關注的。
然而,陳默并沒有刻意刁難楊銳,只是問了一個相對簡單的問題:
“你的模型在測試集上的準確率是多少?如果遇到過擬合的情況,你打算怎么調整?”
這個問題看似基礎,但其實是給楊銳一個展示自己全面思考的機會。
楊銳眼睛一亮,立刻回答:“測試集準確率是87.3%,如果出現過擬合,我計劃用dropout層和早停策略(earlystopping)來緩解。”
陳默點點頭,露出一個贊許的微笑:“可以,換下一組吧。”
楊銳愣了一下,然后忍不住差點直接笑出來。
他就說默哥和他兩個人關系鐵呢,這明顯的放水他怎么可能會看不出來?
直播間的觀眾們可沒放過這個細節,彈幕瞬間炸了:
「啊啊啊陳默笑起來太好看了吧!」
「評委小哥哥好溫柔!居然沒為難選手!」
「這位卷毛小哥哥答得也不錯!愛了愛了!」
甚至有人開始腦補:
「陳默是不是認識這個卷毛小哥啊?感覺對他特別友善!」
「前面的,我賭五毛他倆有一腿!」
技術員小王看著這些逐漸跑偏的彈幕,默默擦了把汗,心想:這幫網友的腦洞也太大了......
然而,當劉子軒站上演示臺時,整個賽場的氛圍微妙地變了。
他自信滿滿地展示了自己的模型——一個基于傳統svm(支持向量機)的圖像分類器,架構簡單,思路老舊,甚至連優化部分都只是照搬了教科書上的標準方案。
評委席上,幾位教授交換了一個眼神,眉頭微皺。
不是說有多差,而是......毫無亮點。
這種水平,放在校內選拔賽都勉強,更別說跨校ai大賽了。
但出于禮貌,教授們還是提了幾個基礎問題:
“你的核函數選擇依據是什么?”
“訓練集和測試集的劃分比例是怎么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