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光漸暗,全場安靜下來。
主持人走上舞臺中央,聲音洪亮地宣布:
“歡迎來到首屆交大&復旦ai創新對抗賽的決賽現場!今天,我們將見證兩校最優秀的ai人才展開終極對決!”
大屏幕上隨即顯示出決賽的流程與評分標準:
模型演示階段一共20分鐘。
選手需展示模型的完整架構與核心技術,同時重點講解創新點與優化策略。
實時挑戰階段一共15分鐘。
現場提供一組未公開的測試數據,選手的參賽模型需在限定時間內完成推理任務。
評委提問階段一共10分鐘。
最終的9評分標準為,技術深度占40%,工程實用性占30%,創新性占30%。
“最終冠軍將由評委綜合評分決出!”主持人環視全場,“現在,讓我們有請交大代表——楊銳同學!”
聚光燈驟然亮起,楊銳深吸一口氣,從備戰區站了起來。
他的掌心微微出汗,喉嚨有些發緊,但眼神卻異常堅定。
都走到這一步了,誰不想贏?
他推了推眼鏡,邁步走向演示臺。
路過評委席時,他下意識地瞥了一眼陳默,陳默沖他微不可察地點了點頭。
這個小小的動作,讓楊銳緊繃的神經稍稍放松了些。
“加油啊卷毛!”觀眾席上交大的同學突然喊了一嗓子,引得全場輕笑。
楊銳也忍不住笑了,抬手沖觀眾席揮了揮,站到了演示臺前。
“各位評委好。”他的聲音起初有些發顫,但很快穩定下來,“今天我帶來的,是一個基于改進lstm架構的時序數據處理模型。”
評委席后方,蘇正鴻的目光在楊銳和陳默之間掃過,若有所思。
備戰區,蘇明月安靜地看著臺上,眼神專注而平靜。
而此刻的楊銳,已經徹底進入了狀態。
楊銳站在演示臺前,深吸一口氣,點擊了運行按鈕。
大屏幕上,他的模型開始處理測試數據,圖像分類的結果一行行刷新,準確率穩步攀升——
82%...85%...最終穩定在88.6%。
這個數據雖然略遜于蘇明月在初賽時的表現,但在工程實現上卻做到了極致穩定。
初賽的題目也和決賽的不同,楊銳這樣的成績,無疑已經是非常優秀的了。
“我的模型采用了改進版的處理架構。”楊銳推了推眼鏡,聲音比平時沉穩許多,“通過機制優化,解決了傳統梯度消失問題。”
他調出一組對比數據,指向屏幕:“相較于傳統模型,我的版本在長序列任務上的準確率提升了12%,同時訓練速度加快了30%。”
評委席上,趙明遠和錢文濤不約而同地坐直了身體。
“這個思路......”趙明遠低聲喃喃,“有點意思。”
錢文濤則直接拿起筆,在筆記本上快速記錄:“參數調整得很巧妙,這小子有點東西。”
張毅和趙小刀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驚訝。
他們原以為楊銳肯定是靠著陳默的指點才能走到決賽,沒想到他的模型完成度如此之高,甚至在工程細節上做到了近乎完美的地步。
陳默靠在椅背上,嘴角微微上揚。
這小子,果然沒讓他失望。
楊銳繼續演示,他的模型在處理復雜場景時展現出了驚人的魯棒性。
“我在函數中加入了自適應權重調整。”他調出代碼片段,“這樣模型在面對噪聲數據時,能自動降低異常樣本的影響。”
屏幕上,一組被故意添加了干擾的圖像數據輸入模型,但分類結果依然準確無誤。
趙明遠忍不住點頭:“這個設計很實用,工業場景最需要這種穩定性。”
錢文濤則直接問道:“楊同學,你這個自適應權重的數學證明有沒有寫成論文?”
楊銳一愣,隨即有些不好意思地撓頭:“還、還沒整理......”
“可惜了。”錢文濤搖頭,“這水平發篇頂會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