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當務之急,是先將這教育的架子搭穩。各地書院的興建,我倒不怎么擔心,反倒是那些蒙學與小學,才是真正的難處。”
“尤其是在那些貧瘠的州縣,尋常百姓哪舍得把孩子送去念書?一個七八歲的娃娃,在莊戶人家已是半個勞力,能幫襯不少活計。”
“就算學堂免了一應開銷,對他們而,也是白白損失了一個人手。再者說,要真正做到分文不取,又談何容易。”
許敬宗并非出身頂級門閥,早年仕途也頗為坎坷,對底層的艱辛有著切身的體會。
“許公所極是。教育部初立,百廢待興,若立刻接手科舉,確實會應接不暇。不過,學生還是覺得,此事終將由我部來辦。”
“燕王殿下對此事自有計劃,咱們不必操之過急。”
許敬宗對眼下教育部副部長的位子,已算得上滿意。
他心中雖有更高的期許,但也明白仕途升遷非一朝一夕之功。
與其急于求成,不如先踏踏實實地辦好李想交代的差事,沉淀個兩三年,屆時或有機會成為教育部的正印堂官。
到那時再來著手推動科舉的變革,其分量與意義,自是不可同日而語。
“今年參加科考的學子人數又破了以往的記錄,想來金榜題名的也不會少。”
“更別說還有大批學子進入官署成了胥吏,觀獅山書院在朝堂上的分量只會越來越重。”
“此消彼長,其他書院也能分一杯羹。”
“許部長,依我之見,教育部何不趁此良機,牽頭多辦幾家官學,也省得朝廷的銀錢,都白白便宜了那些世家勛貴辦的私學。”
劉涵出身寒微,對那些高高在上的門閥向來沒什么好臉色。
在他心里,教育部的錢就該一文不差地用在官學上。
至于私家書院,讓他們自己想辦法去。
說到底,那些豪門大族興辦書院,哪個不是為了自家私利?
畢竟書院教出來的都是立即可用的人才,不像蒙學小學那般,是個只進不出的無底洞。
“錢不是問題,蓋幾座院子容易,可難的是去哪找那么多合格的先生和生員。”
許敬宗何嘗不明白劉涵的想法。
但他想辦的,是像觀獅山書院那樣的格物新學,這就更添了幾分難度。
從觀獅山書院請人去做教諭固然是條路,可為了確保學問不走樣,總不能是個畢業生就能勝任。
況且,整個大唐的讀書種子大多都匯集在長安,若是在外地一窩蜂地興建書院,恐怕連招生都成問題,這與后世的光景截然不同。
“說得是,兜兜轉轉,根子還是在蒙學和小學上,得先讓讀書的孩童多起來才行。”
劉涵心中雖有不甘,卻也明白這是無法回避的現實。
……
放榜的時辰未到,貢院門前早已是車馬喧囂,人頭攢動。
國朝富庶,文風隨之鼎盛,讀書人的身份地位與日俱增,這對大唐而無疑是件幸事。
前唐尚武,后宋崇文,各有所偏。
倘若能將文治武功融于一爐,天下何愁不固若金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