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王朝,不再有門閥制度的弊端。黃巢把大唐的門閥制度給破壞之后,后世終于不再受制與此。
自魏晉南北朝、隋至唐中期,由于門閥制度盛行,婚姻對象的選擇是有著嚴格的門第限制的。當時門閥制度有多囂張,就連皇帝嫁女兒,那些門閥都不一定能愿意。因為一個區區的公主,還不如門閥聯姻來的實惠。
甚至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為了維持貴族血統的純潔,當時崔、王、盧、鄭四姓就幾乎不與外姓通婚,于是李世民想把公主嫁過去,奈何人家崔氏不愿意去。
在當時崔氏等老牌名門望族,之所以不愿意和皇家結親,是因為皇姓李氏不屬于七宗五姓。雖然李氏當皇帝后,修改族譜說自己是隴西李氏一脈,但得不到老牌望族的認可。
李氏王朝又是用武力奪的天下,在幾大世家眼里,皇室一族就相當于當今的暴發戶而已。皇帝想把女兒嫁入此世家,卻被拒絕!
在當時的那些氏族大家,皇帝也得讓他們三分。那個時候的科舉雖然已經放開了,可平民其實還是有很高門檻的,除非你去依附那些氏族。
這種門閥制度到唐中后期門開始衰落,經歷五代十國亂世,到了大宋朝門第觀念已經淡薄。
一直到宋朝,中國科舉制度才算得上真正完善的時代,真正的平民才有了資格。考試取士為朝廷選拔官吏的主要途徑,科舉勝出者名利雙收待遇豐厚,致使人們把趕考走仕途作為人生奮斗的終極目標,一旦金榜題名,迎娶白富美,“洞房花燭”也就馬上接踵而至了。
“榜下捉婿”是宋代的一種婚姻文化,即在發榜之日各地富紳們全家出動,爭相挑選登第士子做女婿,那情景簡直就是搶,坊間便稱其“捉婿”,宋人筆記對“榜下捉婿”多有涉及。這種近似金錢交易的“捉婿”蘊涵了特定的社會文化內涵,它說明宋時經濟崛起,富裕起來的平民階層渴望跨入上層社會。
像是豐樂這種香餑餑,人家一聽說是高中了狀元。甭管你是文狀元武狀元還是什么農桑狀元,提親的那是擠破了頭。
這是讓豐和仁絕對沒有想到的,幸虧兒子沒在這兒,否則還不被這些人給搶了去啊。搶婿,在大宋朝是合理合法的。
前兩年不是有個年輕舉人,體貌堂堂,不就是被御史張茂給看中了,張茂這廝派出十多個家丁將居然簇擁至其家,這舉子既不拒絕,也不逃避,而是欣然而往。
不多時,張茂身著袍服的人來到舉人面前,問道:“我只有一個女兒,長得并不丑陋,愿意嫁與公子為妻,不知可否?”
其實張茂的女兒又矮又胖,只因長相一般脾氣又大,這才留在了家里遲遲嫁不出去。這舉子給張茂深深鞠了一躬,推辭道:“我出身寒微,如能高攀,固然是件幸事,要不您等我回家和妻子商量一下再說,怎么樣?”
當時圍觀眾人見狀哄堂大笑,張茂這件事也成了旁人的笑柄。每每及此,張茂都是滿臉怒氣。更可氣的是,這事不知道被哪個王八蛋秀才寫進自己的書里去了。
要不說這大宋朝的文人得罪不得么,把張茂這事寫進自己書里的秀才叫朱彧。朱彧寫了本書叫《萍州可談》,這本書一直流傳至今。
朱彧這事把張茂寫進書里去這不是要流傳千古了么。當時把張茂急的如熱鍋上的螞蟻,他提了厚禮去朱彧家里說遍了好話。
人家讀書人也是有骨氣的,朱彧死活不松口。就是不肯把張茂這事從自己書里刪去,最終張茂百般哀求,人家才答應在自己的書中不留姓名,只保留張茂招婿的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