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芙并沒有急著離開賒縣。
而是拉著崔珩,走到那根連接著賒縣與外界的重要關隘前。
這里的山壁立千仞,飛鳥難渡。
難怪一直無法構建便利的交通方式。
主要是施工難度太大了,兩崖之間是百丈深淵。
深澗下面水流湍急,人一旦掉下去幾乎無法生還。
“我想在這里造一座橋,你看可行?”
衛芙指著溜索,問崔珩,滿眼的期待!
崔珩看著衛芙,溫柔道
“那有什么可行不可行,你想要,造便是了。”
衛芙立刻開心了,修橋開路都要到官府過明路。
崔珩說行,那其他的審批關卡都會一路放行!
崔珩就是有這點好處,用他以權謀私的時候,非常方便!
衛芙站在崖邊,來回走動。
觀察了一下兩邊的山勢地貌,然后從荷包里拿出一截炭筆。
在一張雪白的布帛就開始寫寫畫畫。
不過一盞茶的功夫,衛芙就畫完了。
她拿起來對著兩邊的山比對比對,非常滿意的點點頭道
“好了!這種橋用在此處正好!
既省人工,也省材料,最關鍵的是修建難度最低!
若不出意外,半月即可完工。”
崔珩接過衛芙手里的畫,一眼驚艷。
布帛上面是一座線條流暢,充滿力與美的鐵索橋。
但又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鐵索橋,這一座橋更為穩固安全!
傳統鐵索橋就是兩頭固定在山體上,中間用幾根鐵鎖連接,上面鋪上木板即可。
但這并不適用于賒縣這處出山關隘。
首先兩個山體之間漫長的距離就不允許。
因為地勢原因,橋下無法設置橋墩。
全靠兩端固定在山體里面的鎖鏈,很難保證堅固跟平穩。
且人一旦行走在上面,或者遇到大風天氣,鐵索橋會劇烈擺動,甚至側翻。
而衛芙設計的這座橋,不僅兩端嵌入了山體。
在橋身每隔三丈處,就有一根鎖鏈嵌入山體上方。
兩面山體,分別用一根根鎖鏈,將鐵索橋拉住。
與其叫它鐵索橋,不如叫它斜拉橋!
這樣一來,不管是橋的兩頭,還是橋的中段都兼具了穩定性和堅固性!
這種分段承重的方式,大大增大了橋身的承載力!
若完全按照衛芙的尺寸設計,一次過三輛拉滿貨的馬車也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