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
白惟墉看了一眼天色:“明微,時辰要到了,準備送你父叔兄長,還有你二嫂離開吧。”
停靈多日的白家眾人,于下午正式發引。
一家十口人,有的在陰山凍了數月,又在邊疆停了幾個月,有的則血冷于歸家的途中,如今他們都可以入土為安了。
十具棺木從停靈處被抬出,陸續地抬離這個家。
第一具被抬出的,是白明微的父親白伯遠的棺木,他是這個家的長子,也是既定的繼承人。
按照齒序和輩分,他該是第一個。
第二具被抬出的棺木,屬于二爺白仲遠。
第三具被抬出的棺木,屬于三爺白叔遠。
第四具被抬出的棺木,屬于四爺白季遠。
緊接著被抬出的第五具棺木,屬于大公子白珺。
第六具與第七具同時被抬出,屬于二公子白璋和二少夫人任初映。
第八具被抬出的棺木,屬于三公子白瓊。
第九具被抬出的棺木,屬于四公子白琪。
第十具被抬出的棺木,屬于六公子白瑛。
十具棺木,整齊地擺在大門口的巷子里。
寬敞的巷弄,卻被十具棺木塞得滿滿當當,巷子瞬間狹小不已。
一身喪服的白瑜,站在棺木前。
他的身邊是抿緊了唇,手中捧著瓦盆的小傳義,還有似乎有些懵懂的白策榮。
時辰一到,白瑜立即發出號令。
小傳義猛然將手中的瓦盆摔下,稚/嫩的嗓音高喝一句:“起!”
“砰!”
瓦盆被摔得四分五裂。
伴隨著喪樂響起,十具棺木被抬起,緩緩離開了巷弄,送葬的隊伍緊隨其后。
白瑜領著小傳義和白策榮走在最前面。
滿門女人,三位嬸嬸、一位姑姑、五位嫂嫂,以及六個姑娘。
一共是十五人,跟在隊伍后頭。
白惟墉就站在門口,老淚縱橫地目送兒孫離去。
當送葬的隊伍走出巷弄,來到大街之上時,紙錢漫空飛舞,百姓夾到相送。
這一次的送別,盛況空前,萬人空巷。
但是誰也沒有打擾,只是站在街道兩旁,目送隊伍緩緩離開。
然而當隊伍經過時,每路過一名百姓,便有一名百姓跪下。
所過之處,百姓齊齊屈膝。
他們跪在地上,悲傷得一句送別的話都說不出來,只是那低低的,壓抑著的啜泣之聲,將他們此刻的悲痛展露無遺。
隨著送葬隊伍經過越來越多的百姓,向城門逼近,哭聲此起彼伏,蔓延在擁擠的大街之上。
整座玉京城充斥著一股難的悲傷,鋪天蓋地沉沉壓在心頭。
有人問,不過是幾個臣子,值得百姓這般相送么?
有人回答,如何不值得?
國破家亡之際,滿門男丁義無反顧遠赴沙場,幾乎全部以身殉國。
在他們陣亡的書信傳來之后,這個家的婦孺再次請征,最后奪回失守的土地,拯救了異族奴役的百姓。
如今白家軍的軍旗還飄揚在北疆的城墻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