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得沒錯。”
吳承安點頭:“所以,我們不能給他們各個擊破、暗中耍滑的機會。”
“我們要反其道而行之,把他們全都‘請’到一起。”
他隨即解釋道:“我打算以陛下欽封的忠勇將軍、奉旨北上的名義,向我們將要經過的周邊數個州郡的主官發出文書,邀請他們五日之后,齊聚安平郡。”
“名義嘛,就是共商支援幽州前線、協調地方防務與后勤保障之大計。”
將這些官員聚集于一處,眾目睽睽之下,至少無人敢在明面上公然抗拒兵部調令和支援前線的大義名分。
這能有效防止他們私下里玩弄兩面派手法。
此事的關鍵在于,并非所有地方官員都是太師的嫡系。
朝中勢力大致可分為以太師為首的保守派、注重清譽的清流派,以及以御史大夫何高軒為首的改革派。
只要在會議上有幾位官員,特別是清流派或改革派的官員,率先表態支持。
其他官員,尤其是那些中間派和不愿當眾得罪人的官員,在群體壓力下就很難獨力拒絕。
這叫“借勢而為”。
改革派官員以何高軒為首,而何高軒正是吳承安的堅定支持者。
于公于私,這一派的官員大概率會積極響應。
清流派官員雖有時偏于保守,但更看重朝廷法度和為國分憂的名聲,只要訴求合理,也有可能爭取。
有了這兩派的人表態,保守派的官員若集體反對,就要考慮同時開罪多方勢力的后果。
王宏發聽完,猛地一拍大腿,臉上盡是豁然開朗的喜色:
“妙啊!安哥兒!此計大妙!把那些老狐貍都聚到一塊,看誰還敢當面耍花槍!”
“到時候,咱們就在會上把道理擺明,把陛下的旨意和兵部的文書亮出來,看誰還敢當這個出頭鳥,擔上貽誤軍機的罪名!”
馬子晉也頻頻點頭,補充道:“而且,安平郡地理位置適中,其郡守素來有正直之名,并非太師核心黨羽。”
“在此地會盟,較為公允,不易引起過多猜忌。”
吳承安見二人理解了自己的意圖,便果斷下令:“既然你們都認為可行,事不宜遲。”
“宏發,子晉,此事就麻煩你們二位。”
“立刻挑選得力精干之人,組成幾路信使,攜帶我的親筆文書和朝廷詔令的副本,快馬加鞭,分頭前往各州郡傳訊。”
“務必確保文書在五日內送達,并讓所有受邀官員準時抵達安平府匯合!”
“得令!”
王宏發和馬子晉齊聲應道,隨即調轉馬頭,迅速去安排人選,準備文書印信。
他們知道,這將是在抵達幽州前線之前,至關重要的一場博弈。
若能成功,大軍實力將得到顯著增強。
若失敗,后續路途將更加艱難。
吳承安則繼續統領大軍,朝著安平郡的方向穩步前進。
他目光堅定地望著北方,深知這不僅是一次簡單的兵力補充,更是他步入朝堂視野后,第一次獨立運用謀略與政治智慧應對復雜局面的考驗。
安平之會,將是他在軍事才能之外,向朝廷展示其統籌協調能力的又一個舞臺。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