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便是光祿大夫趙愈,清流一派的領袖人物。
其形象氣質,頗有幾分名臣之風,注重氣節修養,向來不結黨營私,在朝中聲望極高,無論是太師黨還是改革派,都對其抱有幾分敬意。
趙真臉上的怒色稍霽,語氣也變得平和了一些,開口問道:
“趙愛卿,你素來公允,不偏不倚,對于朕欲賜槍于吳狀元之事,你有何看法?但說無妨。”
皇帝這一問,瞬間將全場的焦點都轉移到了趙愈身上!
太師李崇義、御史大夫何高軒,以及所有文武大臣的目光,齊刷刷地投向了這位一直保持沉默的光祿大夫。
每個人都想知道,這位清流領袖在此事上,會持何種態度。
他的意見,很可能成為影響皇帝最終決定的關鍵砝碼。
趙愈心中暗暗叫苦。
他本意是想明哲保身,兩不相幫,安靜地參加完宴會就好,沒想到皇帝還是把這道難題拋給了自己。這分明是逼他表態。
但皇命難違,他只能緩緩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袍,走到御前,對著皇帝深深一躬,動作一絲不茍,盡顯儒臣風范。
他沉吟了片刻,似乎在謹慎地斟酌措辭,然后才用他那溫和而清晰的嗓音緩緩開口:
“陛下垂詢,老臣不敢不答。”
他先是對兩邊的觀點都給予了某種程度的“認可”,展現了其不偏不倚的立場:
“陛下,依老臣愚見,何大人與唐將軍等人所,確有道理。”
“幽州戰事確乃國家頭等大事,吳狀元武藝超群,勇冠三軍,若得此神兵相助,必能如虎添翼,于振奮軍心、激勵士氣大有裨益。”
“陛下破格賜槍,以示恩寵與期望,用心良苦。”
說到這里,他話鋒微微一轉:“然,太師與朱大人所慮,亦非全然杞人憂天。”
“太祖神槍,意義非凡,關乎國體與宗廟顏面。戰場之上,刀兵無情,世事難料,任何意外確有可能發生。”
“太師身為朝廷柱石,慮事周全,提醒陛下潛在之風險,亦是老成謀國、盡職盡責之舉。”
他這番話說得四平八穩,兩邊都不得罪,仿佛說了很多,又仿佛什么都沒說。
最后,他將問題巧妙地拋回給了皇帝,并悄然施加了一點影響:
“故此,賜與不賜,各有利弊,實難兩全。”
“究其根本,此乃陛下恩典,關乎陛下對前線戰局之判斷,對吳狀元能力之信任,以及對潛在風險之承受。”
“究竟該如何抉擇,利弊如何權衡,老臣愚鈍,實不敢妄斷。唯有陛下圣心獨裁,方是正理。”
“無論陛下作何決定,老臣以為,必是經過深思熟慮,為江山社稷著想之圣斷!”
趙愈這番話,看似沒有明確表態,實則極其高明。
他既肯定了賜槍的積極意義,又沒有完全否定太師的擔憂,但最后強調無論皇帝如何決定都是“圣斷”。
這就在無形中,為皇帝堅持己見、推行意愿提供了理論支持和臺階下。
因為,皇帝的決定必然是“深思熟慮”的。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