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草創,倒不必將羊毛和羊絨分的太細。
第二個步驟是清洗,又到了萬能的草木灰上場的時候。
接下來曬干梳毛不提,第三個大步驟是紡線。
趙瓔珞老家在北方,聽說過羊毛線,但她不懂工藝不會制作。
對于這一點,祝明月無話可說。
戚蘭娘和趙瓔珞兩個土生土長的大吳女郎,都沒有經過完整的女紅訓練。
戚蘭娘家貧,布料精貴,只會縫補。趙瓔珞家境好些,但母親早逝,在仆婦的教習下,懂裁剪能勉強繡點蘭草,繡蘭花都是刁難,更別提鴛鴦。
趙瓔珞這會正奔波在東西市各大牙行、繡坊、皮革鋪以及所有能沾邊的商鋪中,或請或買一位懂得紡羊毛線技藝的工匠回來。
祝明月不明白既然早有羊毛紡線的辦法,女人們又多有出色的編織工藝,為什么沒人想到織毛衣呢。
到紡線這一步,都可以花錢解決。
第四步染色也可以找染坊合作。
到了最后一步,織毛衣才是最值得頭疼的地方。
祝明月等人齊齊抓瞎,讀書的時候怎么沒有戀愛腦上頭織圍巾呢。
周木匠來時,祝明月先提出最基本的需求,“要幾根棒針,一尺二寸長,兩頭尖中間圓,分四個規格,最細的和之前做的竹簽差不多,大的一指粗。中間再按照粗細畫出兩等。每種做十二根。”
要求過分簡單,周木匠爽快答應。
祝明月不知道紡羊毛用的紡錐還是紡車,也不知道趙瓔珞帶回來的工匠會不會自帶設備。但萬事有備無患,“周師傅,知道紡羊毛線的紡車怎么做嗎?”_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