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旭:“那我們豈不是只用兩口鍋,或者一口鍋做兩次就行?”
段曉棠:“都說是經驗豐富的廚子。”
莊旭:“你不是?”
段曉棠:“我半路出家的。”就算當廚子,也是做小炒的。
莊旭:“一口鍋造價多少?”
段曉棠直相告,“連鐵料加工錢,小鍋五百文,大鍋三貫。”
“有點貴!”這點錢對莊旭不是問題,但用鐵鍋和陶鍋、青銅鼎鍋一比,就知道差距之大。
算賬已經成莊旭的本能,兩口鐵鍋,連飯帶菜,一葷一素一湯總計不過三刻鐘,需要多少人呢?
切肉備菜的寬裕些三個人,燒火主廚也能干。去除前期準備食材的時間,只要四五個人三刻鐘就能做出足夠五百人的吃食。
而現在的飲食模式,各伙開火,撿柴的、摘野菜的、煮飯的……費時費人力還難吃。
最后一條有待商榷,段曉棠自己說做大鍋菜的要訣就是:切碎煮熟放鹽。
但別人同樣這么做,怎么就不好吃呢。
如果一場大戰后,回到營地就有熱騰騰的飯食,而不是頂著刀傷還要饑腸轆轆的煮食……對士氣絕對是莫大的提升。
段曉棠看著周圍看熱鬧的一眾軍士,“都學著點,每頓一個伙輪著來,誰都躲不掉。”
打量手里炒菜的鏟子,“以后這把鏟子炒菜專用,不許拿它去挖土。”
眾人連連點頭,他們也是頭一次見有人拿鏟子做飯的。總覺得但凡說一句不好吃,就會一鏟子拍頭上來。
如火如荼的大鍋菜事業輪換到第三個伙時,吳越終于領著后軍來匯合了。
兩方一會師,吃過一頓大鍋菜之后,段曉棠和莊旭留下大部分戰利品,讓吳越范成明慢慢出手,領著輪換的人員繼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