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燕然居高臨下,看到遠處大片裸露在外的土地,還有成百上千衣衫襤褸的民夫,就知道天河引已經到了。
他將那個小文書打發回去,通過御林軍嚴密把守的柵欄城墻,來到了這片工地上。
墻里墻外,簡直就是兩個世界!
工地里到處是翻開的泥土和深溝,幾乎連一條像樣的土路都沒有,四周除了干啞嘶喊的號子聲,就是監工皮鞭啪啪作響。
一腳下去,地面上全是沒過腳面的污泥,走了兩步燕然的薄底快靴就看不得了,眼前的工地卻大得一望無際!
燕然順著長長的土坡一步步向下,向著雁池方向走去,很快就看清楚了天河引的結構。
那是艮岳南山余脈的一座高大土山,伸進了雁池深處。那朱疑バ牟瘢掛涯強榫藪蟮鈉媸16諛親繳希
于是就有了天河引這個工程,燕然舉目望去,從下方的雁池到上面的土山之間,已經被民夫修筑了三階巨大的環形臺階。
每一級臺階高有數丈,幾乎將整個山峰包圍起來,土山正好矗立在圓圈形的缺口位置。
如今圍繞著臺階的外沿,正在修筑大型的水壩,數千名勞工將石料木料一階階運上來,遠遠望去猶如螞蟻搬家一般。
為了這塊奇石上山,不知道要耗費多少錢糧和生命……
燕然一邊想著一邊向下走去,心里還在納悶,宋代的工匠會用什么方法,在這樣的臺階上修筑水壩?
等他走近了才知道,原來這水壩,是由一根根粗大的圓木構成的!
他們在臺階的外邊緣挖了深溝,每一根圓木都比男人的大腿還粗,密密麻麻就像是柵欄一樣樹立在土坑里,然后再被填埋夯實。
用這樣的木排筑壩攔水,怎么能保證水密性呢?等到燕然走過一道水壩之后,才終于搞懂那些工匠是怎么想的。
原來每一級臺階上的木排柵欄都有三丈高,排列整齊密不透風,而且是前后兩層。
在兩層柵欄之間,還留著一丈寬的縫隙,當木排立好之后,就有數十名民工用繩索,轉圈牽拉著大石磨,將粘土夯筑在前后兩層木排之間。
燕然一邊向下走一邊想著,這樣雖然能夠密封防水,但看這一丈厚的木排,一定是不足以抵擋數米高巨大水壓的。
難道這些工匠算錯了?如果這樣的簡易水壩里蓄滿了水,那些木排和夯土再怎么修筑得結實,也會被輕易壓垮!
等到燕然一路走到三級臺階的最下面,他看到每一級臺階的寬度,都有六十米以上。顯然,這是裝載巨型奇石的船隊長度。
看來古代工匠的思路,是通過汴河匯入景龍河的支流,把船隊一路放到最下面的一級臺階里。
然后他們把船隊駛入的缺口封堵住,再用水車向木壩里人工蓄水,用浮力將奇石船隊漸漸抬起……這樣他們就可以駛入上一級臺階。
緊接著上一級臺階再封壩蓄水……就這樣一級一級,那支裝載著巨石的船隊,就被升到了山頂最高處!
等燕然再仔細看那座打算安置巨型奇石的山嶺,又忍不住心里暗自覺得震驚。
以那座山的形勢,若是雁池里蓄上水……它的形狀看起來很像一個大王八,手扒腳蹬的要往水里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