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證明是,歷史上童貫真的帶兵去打了遼國,而且那種望風投奔、簞食壺漿、萬千景從的局面,從來就沒出現過。
二是歷史上真實的記錄,當時的遼國百姓其實不想回歸大宋朝廷,因為大宋的稅比較重,其中鹽稅大概是遼國的十六倍。
可當時大宋皇帝聽了馬植的話,卻非常高興!
又因為馬植比較了解遼國和金國的情況,所以皇帝就讓馬植在大宋朝廷里當了個小官。其實真正的作用,就是把他當成了一個遼金事務的資料庫……
然后馬植就和童貫他們兩個人沆瀣一氣,一心推動大宋聯合金國,一起滅遼的事。
還真讓他們干成了,歷史上金宋兩國結成的盟約“海上之盟”,就是馬植和童貫他們一手促成的。
到后來,童貫帶著三十萬大軍進攻遼國,也是馬植不斷努力的結果!
最后的結局大家當然都知道了,遼國被滅之后,因為童貫帶領三十萬大軍和遼國作戰時的拉胯表現,頓時就被金國人看清了大宋的虛實。
好嘛你有那么多錢,還這般富裕肥嫩,打仗還這么差勁兒,那我不打你打誰?
因此金國滅亡遼國以后,馬不停蹄的就開始進攻大宋,以至于在靖康之恥時,大宋的皇帝都讓人抓進去了兩個。
所以說在靖康之恥這個關鍵的歷史節點上,馬植從前到后可是做了不少事!
當然,他現在改名叫李良嗣了,皇帝賜的姓。
按照燕然的記憶,歷史上的馬植曾經先后六次出使金國,不斷地推進金宋盟約。
他自己也因此升到了龍圖閣直學士,官居三品的程度。
當然在這個時空里,燕然果斷利落地干掉了童貫,讓馬植瞬間失去了盟友和依靠。
還有之前那檔子事……金國大薩滿、金國諜王雨師接連刺殺大宋皇帝這兩件事,燕然一通黑鍋暴扣在金國人身上,使得金國和大宋皇帝的關系已經大不如前。
所以海上之盟到現在還沒有簽訂,有關聯遼還是聯金的問題,在朝堂上依舊是吵吵嚷嚷。
燕然自己也曾一度懷疑,自己究竟是徹底扭轉了大宋滅亡的進程,還是僅僅把那場天地傾覆的災難,向后拖延了幾年而已?
不過僅就馬植而,現在的他因為沒了童貫的依仗,所以也不是過去的他了。
如今他能做出什么事,燕然完全沒法通過歷史上的事實來判斷。
順便說一句,燕然心里對遼國態度,其實也一點都不友善。
之所以他一直在阻撓大宋和金國結盟,還要阻止大宋派兵去打遼國,是因為現在的遼國正在和金國血拼,他是擋在金國和大宋之間的一堵墻!
這邊狼都來了,全靠這堵墻才能攔住金國人幾年,大宋不修墻還在后面拆墻……這不是傻子嗎?
馬植……
小侯爺一邊想著這個歷史上的奇怪人物,心理還一邊默念著一首詩。
“建國舊碑胡月暗,興王故地野風乾。回頭笑向王公子,騎馬隨軍上五鑾!”
這是歷史上馬植第二次出使金國,他在隨同金國大軍攻克遼國上京之際,志得意滿,意氣風發時寫下的詩句。
不知道他為什么如此仇恨自己的故國,甚至不惜將遼國粉身碎骨!
總之這一切,在如今的歷史上都沒有發生,燕然還有機會將局面徹底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