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的河沙質量極為優良,用于修造建筑最合適不過。
村民們分工明確,撈沙子的撈沙子。
撬石頭的撬石頭。
水泥鋼筋一早就被鎮上的老板送來了。
于是,又分一部分人去拉水泥鋼筋。
這轟轟烈烈的場面,讓不少老頭子們都感慨起來。
說是有當年大鍋飯那味兒了。
大家一起轟轟烈烈的做事。
一起開開心心的吃飯。
村子的發展較為落后,后來即便到了九十年代,村民們還保留著‘一起做事一起吃飯’的習慣。
只不過,那時候的經濟都是獨立了的。
但誰家要開一塊荒地,或者建一棟房子,那必定全村人去幫忙。
主人家只需準備好飯食即可。
工錢是不用給的。
但是,得記住來幫自家干活的人都有誰。
等下次別人家里也有這種大活兒要干的時候,就必須‘回禮’,也去幫人家做事。
這種‘禮尚往來’的干活方式一直持續到千禧年之后。
千禧年后,經濟高速發展,很多人外出打工。
村里只剩下一些老弱婦孺,根本沒辦法撐起重大的活計。
因此,類似建造房子一類事情,便慢慢開始聘請‘專業’的農村建筑工。
這些建筑工其實就是周邊村子里組建起來的一支小隊伍。
一般都是十來個人左右。
他們名聲在外,但凡附近村子有誰家要建造房子,都必定會聘請他們。
他們承接工地的方式分為半包跟全包。
半包還需要主人家出力。
全包則是只需要主人家出錢。
一開始都是半包的多。
但后來隨著村民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便漸漸發展成了全包。
因為是全包的,自然就不需要村民們去幫忙了。
因此,除了給村里干集體工跟紅白事之外,大家都已經鮮少見到這樣轟轟烈烈的場面。
之前不管是修籃球場還是改造村貌,都沒有迎來所有村民的集體出動。
但此次修建水壩不一樣。
水壩關乎生計,關乎大家的口糧。
就連李國泰這個年紀最大的老頭子都到現場來了。
他雖然不下場干活,但在旁邊幫大家遞些工具拿些水什么的,還是可以的。
正所謂人多力量大。
只一天時間下來,村民們就修了十來個小水壩。
水壩的高度約莫只有兩米左右,寬度不足五米。
是實實在在的小水壩。
因為河面本身就這么寬,高低落差的地方,也只有這么高。
不過,有了這十來個水壩,往后不管遇到多大的旱災,他們都不必擔心河床里的水位不夠高了。
黃昏收工的時候,村民們又都聚在河岸邊上。
一起抹著汗水,臉上難掩疲憊,但又笑意盈盈。
他們望著自己辛勞一日的成果,原本疲憊的雙目便漸漸亮了。
唐彩軍道:“今天辛苦是真辛苦。但是,只要想到往后許多年,咱們都不必再擔心干旱,就值得了。”
唐義新也說:“是啊,今天大家都辛苦了。晚上就去我家吃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