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維在學校隨意地走著,慢慢地來到了音樂樓面前,耳邊傳來一陣雜亂的琴聲(百十架鋼琴一起響,什么曲子聽上去都得亂)。
陸維笑著暗想:自己前世來得最多的就是這個地方,沒想到重生了這習慣還是改不過來,隨便走也能走到這兒,陸維也很懷念那種練琴的日子,看著那半開的音樂樓的玻璃門,陸維慢慢地走了進去。
一走進音樂樓,琴聲更加熱鬧起來,陸維仔細聽著,彈什么的都有。在周日練琴的,一般都是比較喜歡音樂的學生,大部分在彈琴法書上下周回課的曲目,也有很多人在練習理察德.克萊德曼的曲子,像什么《致愛麗絲》、《童年的回憶》、《夢中的婚禮》、《水邊的阿狄麗娜》等。理查德的曲子在學生中特別受歡迎,彈琴難度不大,旋律也都不分優美。但這“難度不大”是對有一定鋼琴基礎的人來說的,基本上說,達到鋼琴四、五級的水平,就能夠彈奏大部分理查德的曲子了,但如果一點底子都沒有,彈起來也是十分困難的。陸維想起自己第一次練習《夢中的婚禮》的時候,足足彈了小兩個月吧,要知道,那不過是一首比較簡單的曲子。
陸維在音樂樓的樓道里走著,想找架鋼琴來熟悉下感覺,自從無常老鬼將“威廉.肯普夫”這位著名的世界鋼琴演奏家的部分能力傳給自己之后,陸維還一直沒有機會親自在鋼琴上體驗過呢,想到威廉.肯普夫這個名字,喜歡鋼琴的陸維心里就一陣激動。
陸維這么喜歡這個鋼琴演奏家是有原因的,在所有古今中外的鋼琴作品中,陸維對音樂大師貝多芬的作品最是情有獨鐘,世人一提到貝多芬,往往只知道他寫的著名的第五交響曲《命運》,但陸維卻一直認為,貝多芬一生最大的音樂成就,或者說貝多芬的音樂的靈魂,都在他的鋼琴奏鳴曲里。《月光》、《悲愴》、《熱情》、《暴風雨》、《黎明》……這些著名的鋼琴奏鳴曲,陸維前生曾經聽過無數遍,也曾經無數次地嘗試去彈奏哪怕其中最簡單的一首,可即使以陸維九級的鋼琴水平,想要詮釋這樣大師極的作品,仍然是力不從心。沒辦法,這些曲子需要的技術和藝術方面的東西實在是太高了,不然,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也不會被稱為整個鋼琴音樂史上的《新約全書》(舊約全書是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
威廉?肯普夫(1895-1991)德國鋼琴家、管風琴家、作曲家。1895年11月25日出生于東普魯士的于特博格(juterbog)一個音樂家庭,父親是皇家音樂主管和波茨坦圣尼古拉教堂的管風琴師。同時也是波茨坦宮廷樂隊的隊長。在肯普夫幼年時,因聽到蘇格蘭鋼琴家弗雷德里克?拉蒙德彈奏貝多芬的,受到鼓舞,開始學鋼琴。從小由父親啟蒙學習鋼琴,9歲進入柏林高等音樂學校,跟隨羅伯特?卡恩學習作曲(卡恩曾師從勃拉姆斯)。1914年他到波茨坦維多利亞預科學校學習,后又回到柏林高等音樂學校鉆研音樂史和哲學。分別師從巴爾托與卡恩學習鋼琴和作曲,1916年在個人第一場演出中同時演奏鋼琴與管風琴。1917年以鋼琴演奏與作曲得到柏林市頒發的門德爾松鋼琴與作曲獎。1918年首度與柏林愛樂樂團合作演出。二次大戰前在世界各地演出,足跡遍及歐洲、南美與日本。戰后1951年到倫敦演出,1964年至紐約演出。在演奏生涯最后幾年里,他的曲目多以德國古典與浪漫派作品為重心,被認為是當代德國鋼琴家的代表人物,闡釋貝多芬、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鋼琴作品的權威。獨奏之外,肯普夫也參與室內樂演出,經常與梅紐因、謝霖和羅斯特羅波維奇等人合作。此外還從事教學與創作。1931-1941年間,曾與費舍爾(edwinfischer)等人在波茨坦的暑期高級班里擔任教授,戰后還主持過貝多芬鋼琴作品講座,許多后輩杰出鋼琴家都接受過他的指導,包括出色的鋼琴家是內田光子。1991年5月23日,肯普夫逝世于意大利波西塔諾(positano)。
陸維曾經聽過很多版本的《月光》奏鳴曲,威廉?肯普夫演奏的版本是陸維最為認可的一個版本,那是真正的、純粹的貝多芬的聲音,十五分鐘的演奏,陸維每次聽得都如癡如醉(各位書友如果有喜歡聽鋼琴曲的,可以在百度視頻里搜索一下威廉?肯普夫這個名字,聽聽他的月光,絕對是大師級的享受),想到自己有可能達到那樣的高度,隨心所欲地演奏貝多芬的作品,陸維的心里一陣熱切。
可讓陸維郁悶的是,自己連一把鋼琴房的鑰匙也沒有。自己班里現在分的也只是一些風琴房。
不過這些都難不住陸維,他看到哪個小琴房里面沒有人,就輕輕推一下門,這是陸維前世經常干的事兒,經常會有一些師兄師姐練完了琴忘記關門,陸維就可以進去彈個痛快了。
今天陸維的運氣不太好,一樓和二樓只有幾個琴房是空著的,看來理查德的曲子對大家的吸引力還真是不一般的大,陸維聽到大部分琴房里都在響著斷斷續續的《致愛麗絲》,這也是理查德彈奏的最廣為人知的一首曲子,但其實,這首曲子也是貝多芬寫的,是一首鋼琴小品。
陸維剛來到三樓,便聽到一陣《土耳其奏鳴曲》的聲音,陸維走過去一看,一個琴房門口開著,里面幾個女生正圍著一個彈琴的男生,不時發出一陣陣贊嘆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