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軍馬,鴉雀無聲。
組成馬邑鷹揚府的這些軍漢,來源各各不同。有王仁恭到來之后招募的四方強壯,有自己王家中人,有在郡中強征而來,那些交不起免行錢的農夫青壯。
但是作為馬邑鷹揚府的骨干主體,還是這些年來,自從立馬邑鷹揚府后,一直在府中為軍,抵御突厥入侵,鎮撫草原各族,隨時應天子召點的常值鷹揚兵。
在邊地為軍,苦處就不必說了。冬季苦寒,春夏風沙,戍邊巡視,滿臉滄桑。秋高氣爽之際,卻也是草原各族馬肥之時,又得日日枕戈待旦,
當一道道狼煙升起,萬千草原騎士盤馬彎弓而來,這些軍漢就得收拾行裝,將腦袋捆在褲腰帶上,和這萬千草原騎士拼命,換來一年馬邑郡的安寧!
辛苦若此,但是待遇從來不見得好。
不能說朝廷中樞不重視邊軍,但是這個時代交通手段有限,朝廷愿意撥出足夠的糧餉,但是在一路輸送的損耗之下,送到邊地,也只能讓邊軍將士草草糊口而已。
吃了這么大的辛苦,但是朝廷中樞十二衛,也全部被世家所把持,占據高位的,從來都是世家子弟,就算有個把人有邊地任職履歷的,也只是來鍍一圈金,混個資歷而已。
邊軍上下,吃了這么多苦楚,卻從來沒有進身之階。
如果只是這樣,大家也都忍了,反正保衛的也是鄉梓之地,拼命也沒什么。但是大隋四方一旦有事,征調邊軍從來沒有手軟過。大隋當年平定陳朝,馬邑邊軍決戰于江河之上。兩代天子巡邊,震懾草原各族,馬邑邊軍策馬衛護御旗。大業天子數次征高麗,又不知道有多少馬邑男兒葬身于遼東的冰天雪地之中!
大隋一直承平下去,馬邑邊軍大概就安于自己的命運。等著隨著王朝體制的漸漸老朽,強悍能戰的馬邑邊軍也漸漸崩壞,最終消失在歷史中。
可是偏生如日中天的大隋,一下就轟然四分五裂,各處野心之士,紛紛而起,對著大隋留下的基業虎視眈眈!
現在的各位鐘鳴鼎食的柱國之家,當年也是鮮卑六鎮邊軍出身!恰逢風云變幻,一躍而起,成為能掌握帝國命運的勛貴世家!
既然如此,馬邑男兒,又如何不能在這亂世中,謀求更進一步的機會?廝殺拼命,馬邑男兒可從來不會害怕!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意識,所以馬邑鷹揚府上下不愿意投效劉武周,劉武周出身太低,很難帶著他們更進一步,他們還是更愿意為王仁恭效力。
但當王仁恭招募四方強壯,壓制分化馬邑鷹揚府本地勢力的時候,他們又以在徐樂面前大舉兵潰以要挾。
說來說去,無非都是馬邑鷹揚府的本地土著組成的骨干團體,謀求自己這個團體更大的好處罷了。
現下王仁恭終于出面,就是赤裸裸的以利益來誘惑他們。
而今而后,我王仁恭會重用你們,我會帶著你們南下中原,逐鹿爭鼎,打出一個個勛貴世家來,你們還愿不愿意跟著我王仁恭拼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