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任楊首輔是顧晏初的恩師,本就對于徒弟為奸臣蘇硯冬所害感到痛恨,此時更是大聲說道。
“一派胡!”
楊首輔的門下弟子此時也過來聲援恩師,顯然都對天幕中所說的話不認可。
可天幕并不以他們的想法而轉移,此時繼續播放著。
“忠”與“奸”,等老李我講完之后再來判定吧,我先從蘇硯冬的生平講起吧。
蘇硯冬起于寒微,年幼的時候不過是一個寡婦的孩子,可就是靠著才智,一路上從江城考到了金殿,成為那一屆人才濟濟的景樂七年狀元!
這一屆狀元的含金量,據老李我分析啊,抵得過虞朝后面所有殿試的含金量,更是讓虞朝還能持續五代的關鍵。
若不是這蘇硯冬尋找到了蜜薯這種大的糧食殺器,估計連永安十年的永安盛世,都不可能有的。
畢竟當時的士紳兼并已經很嚴重了,也就為后世的虞朝滅亡埋下伏筆。
“大膽!”
“此妖物妖惑眾,請陛下下令誅殺!”
很明顯虞朝滅亡這句話,讓臺下的臣子們坐不住了。
當著封建社會的統治階層說這種話,是誅九族的結果,眾大臣都義憤填膺。
“別急,”景和帝臉上平和,顯然是知道王朝更替不過幾百年,往上數沒有幾個超過三百年的王朝,“聽聽他怎么說的。”
要真能找出來,虞朝滅亡的原因,就算是赦免這個大奸臣又怎么樣呢?
左右蘇硯冬的黨羽都已經盡數被誅殺,也成不了什么氣候。
虞朝景和帝,殫精竭慮三十年之后,最后傳位于五子昭,謚號虞仁帝,只是這位皇帝對于蘇硯冬的厭惡之感是最深的,而他們倆的誤會也是最深的。
景和帝聽到自己的謚號之后松了口氣,是排在文后面的好謚號,看來自己在后世眼里也是一個好皇帝,
不至于像他父皇那樣,晚節不保。
“什么,朕和他有什么誤會?”
景和帝對于蘇硯冬的感情一直是很厭惡的,他認為蘇硯冬就是一個禍害,一個吸食民脂的大蛀蟲,就該在第一次殿試上和蘇硯冬見面的時候,就把她砍死!
以至于到了現在,連監刑蘇硯冬凌遲,都變成了一種超越功名利祿的獎勵,已經有四個臣子要求不要行賞,只要能監刑就行了。
只是自己糾結再三給了顧晏清這個機會,又被姬淮疆回朝給打斷了,只能再讓這奸臣活幾天。
尤其是蘇硯冬貪污了治水的銀子,才讓自己差點喪生治水中,這筆賬景和帝一直記在心里,以至于把蘇硯冬全家老幼奴仆都砍了。
“把他給朕帶過來!”
大家都為天幕中爆料的事件而爭議,怎么當事人死到臨頭了還在睡覺?
蘇硯冬都已經高燒昏迷了,恍惚中她被一盆冷水給澆濕,那冰冷讓她被迫睜開了眼。
“我回家了嗎?怎么看到了電視?”
自從來到這個可惡的朝代,沒有過過一天順心日子,現在還要被凌遲,她早就活夠了。
景和帝在回憶錄里寫過,大奸臣蘇硯冬只討好他的哥哥太子,對自己從來是不恭順的態度,不知道晚年他有沒有想明白,奸臣佞臣要是和皇子靠近,不就成為眾矢之的了嗎?
景和帝一愣,他如今登基才二十四歲,雖然教導他喜怒不形于色,可有時候真實情緒會被體現出來。
自己對他數次招攬,甚至邀請他棄暗投明,都被蘇硯冬拒絕了,難道說這奸臣是為了自己考慮?
前陣子專家把蘇硯冬留下來的那本啟示書給破譯出來了,竟然發現她用了南蠻一個小國的語,字字都是叮囑,不過那景和帝應該聽不懂吧,說笑說笑,扯遠了。
南蠻小國?難道是自己被流放過去的小國嗎?景和帝瘋狂回憶著,可想不起來蘇硯冬留下來了什么書。
“蘇硯冬哪里會寫什么書啊?”
“明明那些詩詞歌賦,都是偷的探花顧晏初的。”
>;“這天幕說的還是胡說八道啊。”
大臣們有人在嗤笑,若是“一片兩片三片,四片五片六片”這種詩的水平的人都能寫書,那么人人都能寫了。
而那樓上的黃衣男子,卻攥緊了手上的這一本書。
蘇硯冬會寫書,而且有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