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這是天大的機緣,讀書人是傻子才會放過這個機會,不管窮的富的,有門道的、沒門道的都來了。
那《生民鏡上》不是說了嗎?不分門第、能者居之。
這幾年都是舉孝廉,官員名額都被世家壟斷了,這一次恩科可以說是積攢了好幾年舉子們的怨氣。
柳靜淵也得到了《生民鏡》的消息,此時熱淚盈眶,還找了身邊的大弟子文清說起這件事,“這像不像你的小師弟干的事情?”
文清從上次落第之后,就沒有再科舉的想法了,知道結果都是一樣的,寒門弟子除了投靠朝中人沒有出頭之日,只一心與師傅教書育人。
“像,像極了!”
柳靜淵看得出來蘇硯冬的手筆,同時驚訝于這報紙的作用這么大,竟能讓朝廷松口開科舉。
要知道世家和楊黨已經把持朝堂科舉,舉孝廉兩年之久了,新帝無人可用也是因此原因。
不僅僅是江南等地反響熱烈,很多當年最后一次科舉落第的學子,為了科舉傾家蕩產,卻落得“柳青云”一樣的下場,看到這個故事不禁號啕大哭。
“‘寒門縱有經綸手,難匯青云半尺天’,好!說得太好了!”
京都漂泊的窮書生里,黃進算是混的比較好的,他在京都租了個地方做私塾,每日里給小兒啟蒙為生,可誰知道他曾經是個舉人,差點進入同進士呢?
可恨那同進士的名額,有九成都是世家子弟,剩下的一成寒門子弟,不是拜了碼頭、就是被招婿了。
他來京都科舉的時候已經三十了,家中有發妻有兒女,拒絕富紳之后,結局可想而知。
“黃進啊黃進,你當初若是做了我妹妹的夫婿,也不用在這里當個窮酸的教書先生了。”.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