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對著話筒,目光掃過全場,微微一笑。
“大家下午好,我是陳宇。”
“今天,站在這里,我想和大家聊一個很老套,但我覺得很重要的話題——我們,該不該讀書?”
一開口,就不是什么假大空的套話。
臺下眾人神情一肅,都認真起來。
“很多人會說,現在是短視頻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刷一個視頻,三分鐘就能了解一本書的梗概。”
“我聽一段音頻,十分鐘就能掌握一個領域的‘核心知識’。讀書?太慢了,太低效了。”
這些話,都是陳宇早就準備好的。
不過,也有他自己內心的想法。
說到這里,他又是話鋒一轉:
“但真的是這樣嗎?”
“那些被嚼碎了喂到你嘴里的‘知識’,真的是你自己的嗎?你只是一個被動的接收者,像一個被填喂的鴨子,失去了自己咀嚼、品味和消化的能力。”
“讀書,恰恰是反過來的。它強迫你慢下來,強迫你主動去思考。”
“作者為什么要這么寫?這個人物為什么會這么做?如果是我,我會怎么選?”
“這個過程,也許枯燥,也許痛苦。但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你構建了屬于自己的思辨能力,形成了屬于你自己的三觀。”
“我們讀書,不是為了去炫耀我讀過多少本書,認識多少個生僻字。”
“而是為了在面對這光怪陸離的世界時,能有自己的坐標和定力,不被輕易煽動,不被輕易裹挾。”
“是為了在看到夕陽時,你的腦中浮現的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只會一句‘臥槽,好美’。”
他幽默的比喻,引得臺下一片會心的笑聲。
“更是為了,讓我們能擁有和古往今來最有趣的靈魂對話的權利。”
“你能和蘇東坡一起‘一蓑煙雨任平生’,能和杜甫一起感受‘安得廣廈千萬間’,能和莎士比亞一起探討‘生存還是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