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靜,方振國教授從淺眠中醒來,只覺得口干舌燥。
他披上外衣,摸索著下床倒水,順手拿起了床頭的手機。
屏幕亮起的瞬間,無數條@和私信的紅色角標。
他皺了皺眉,點開微博。
置頂的就是他下午發的那條“后生可畏”。
“教授一定是在反諷!現在的年輕人太可怕了,什么牛都敢吹!”這條評論被頂到了最頂上,點贊數超過十萬。
“沒錯,‘后生’太可怕了,可怕到連基本的行業規律都不尊重了!方教授這是在敲打他呢!”
“笑死,一群舔狗還真以為是夸獎,陳宇的粉絲是不是都沒上過學,看不懂反諷啊?”
方振國捏著手機的手指微微收緊,太陽穴突突直跳。
他活了七十多年,一生治學嚴謹,最是厭惡這種指鹿為馬、顛倒黑白的網絡風氣。
他的一句由衷贊嘆,竟然被這群人曲解成了截然相反的意思。
這不僅是對那個年輕人的污蔑,更是對他本人學術聲譽的侮辱。
“簡直是胡鬧!”
方振國低聲喝道,睡意全無。
他胸口憋著一股氣,轉身走進書房,打開了電腦。
他已經很多年沒有在深夜為了網絡上的事情而動氣了。但今天,他覺得必須做點什么。
他坐在書桌前,戴上老花鏡,一字一句地敲下了一篇長文,標題簡意賅:《關于“后生可畏”的幾點說明》。
“......老夫聊發少年狂,隨手點評一句,未曾想引發如此大的誤會。
在此鄭重澄清:我那四個字,并非反諷,而是發自內心的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