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東宮偏殿之外,已然不復往日皇家禁地的肅穆。
車馬喧囂,人流如織,各色身著錦袍、頭戴幞頭的商賈翹首以待,將李承乾臨時設置處理報紙廣告事宜的部門擠得水泄不通。
空氣中彌漫著一種焦灼而熱切的氣氛,仿佛這里不是東宮,而是西市最熱鬧的絹行。
“王掌柜,您也來了?”
“李東家,您不也在此?下一期的報眼,我‘隆昌號’志在必得!昨日鄂國公家藥堂的盛況,您可瞧見了?”
“瞧見了!怎的沒瞧見?排隊的人從朱雀街這頭排到那頭!誰能想到,區區幾行字,竟有如此神力?
我‘四海貨棧’愿出八百貫!只求次版顯眼處一塊方寸之地!”
叫價聲、議論聲、寒暄聲混雜在一起,金額從最初的幾百貫一路飆升,很快突破千貫大關,并且毫無停歇之勢。
負責接待記錄的東宮屬官們忙得滿頭大汗,筆走龍蛇,記錄著一個個令人咋舌的數字和商號名字。
他們從未想過,這輕飄飄的紙張上的邊角之地,竟能價比黃金!
更有精明的商賈,不再滿足于單期購買,開始試探著詢問:“郎官,可否預定了下下期的?哪怕先付定錢也成!”“某愿出三千貫,包下三個月的報眼位置!”
金錢如同潮水般向著東宮涌來。
李承乾坐鎮殿內,聽著屬官一次次入內稟報最新的競價情況,面色平靜,眼中卻閃爍著銳利的光芒。
他知道,自己點燃的不僅僅是一份報紙,更是一種全新的怪物。
它饑渴地吞噬著金錢,并轉化為無與倫比的影響力。
然而,在這片近乎瘋狂的商業喧囂之外,一些位于權力和財富頂端的旁觀者,卻漸漸皺起了眉頭。
博陵崔氏在京中的一處別業,書房內檀香裊裊,卻驅不散幾人眉間的凝重。
在座的除了崔師仁,還有來自趙郡李氏、范陽盧氏的幾位在京主事者。他們中間,攤開著兩期《貞觀民報》。
“諸位都看過了?”崔師仁的聲音低沉,手指輕輕點在那篇關于曲轅犁和蕭德農書的報道上。
“朝廷推廣新農具,本是常事。但以此等方式,不經州縣衙署細細解讀,不經我等鄉賢耆老向下傳達,直接將這圖文并茂的東西撒得遍地都是……諸位可知,這意味著什么?”
一位盧氏老者捻須沉吟:“意味著……陛下和太子,欲繞開我等,直接牧守萬民?
以往政令出自中書門下,行于州縣,我等士族于地方襄助推行,上情下達,其中多有輾轉。
如今這報紙一出,朝旨直抵鄉野愚夫之耳,我等……似被架空了啊。”
“不僅如此!”另一崔氏官員接口,語氣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驚惶,“諸位再看這廣告之事。
長孫家、程家、尉遲家,皆是新貴勛戚,他們借此報攬盡財源,聲勢日隆。
長此以往,東西兩市的利源,豈不盡入這些幸進之輩囊中?我等世家旗下諸多產業,如何與之抗衡?
這已非簡單的商事,這是在用朝廷的威信,為某些人鋪路!”
最讓他們心驚的是報紙在士林中學子間引發的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