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讓嬴政多等,三日之后,趙誠親筆急報傳來。
字跡依然潦草。
讓嬴政看得有些無語,不過內容倒是可以輕松辨認。
“臣趙誠上:
降李牧后,臣率血衣軍萬余北趨代郡。
克城七座,而后諸城聞風而降,少有戰事。
至代郡之外。
趙佐以兩萬伏窄道,臣令部繞后,自率軍沖之,斬佐,盡滅其眾。
繁畤城趙車列陣拒守,破之,車死。
繼下靈丘、飛狐口,雁門阮亳望風而降。
凡三日,得城十九,斬五萬余,降三萬,血衣軍損不足三百。
趙地盡平,臣回師邯鄲,待陛下令。
臣趙誠”
李斯當著群臣百官的面,宣讀了此軍報之后,群臣卻紛紛沉默無聲。
嬴政看了看群臣,目光落在李斯身上。
“相國以為,此功可如何封爵?”
李斯眼睛一轉,心中已經有所計較,上前一步回稟。
“陛下,今趙誠定趙之功,固顯于當世,然封賞之議,當循秦制、顧全局,未可驟加顯爵。
臣竊以為:六國未平,天下未定,若以“滅趙”之功驟封上爵,恐生三患——
其一,功高震主之嫌。
趙誠一戰定趙境,斬敵十數萬,降者逾八萬,威聲遠播六國。
然今燕、齊、楚尚存,若爵祿過隆,恐諸侯合縱以“除秦銳刃”為名反撲,徒增滅國阻力。
其二,軍制平衡之虞。
秦以軍功授爵,賴“法”而非“人”。
血衣軍雖銳,終究是一軍之力。
若因趙誠一人而破“軍功累遷”之制,恐使諸將生“功難敵勢”之念,怠于戰事。
其三,權柄制衡之要。
陛下親掌虎符、分化相權,皆為防大權旁落。
今趙誠既掌銳師,又兼滅國之功,若再授高爵、予重權,雖臣知其忠,然朝堂需“制衡”以安社稷。
臣請陛下暫降詔:嘉趙誠“定趙之勛”,先賞金帛、增食邑三千戶,待滅六國、天下歸一后,再論上爵。
如此,既彰陛下賞功之明,又存“以穩促全”之智,兩全而無害。
故,此戰乃滅國之功,依照滅國之功而算,趙誠原爵少上造,此戰可封大良造。
陛下因其此戰軍功顯赫,破格賜其大庶長之爵已是恩賞,無需再次升格。“
嬴政聽完,眉頭微皺。
還是大庶長?
那前陣子寡人要出巡邯鄲的時候,就已經要封趙誠為大庶長。
如今趙誠收降李牧,北上攻伐,攻克趙國全境,還是大庶長。
那寡人不是白等這幾日?
且這封爵也說不過去,滅完邯鄲,俘獲趙王,就已經是大庶長。
如今再立赫赫戰功還是大庶長。
李斯你在和寡人開玩笑不成?
嬴政不答,又環視群臣,“諸卿如何看待?”
群臣面面相覷之后,都是頓首而拜。
“臣以為,相國說得不錯。”
“相國此,確有道理。”
“相國說這三點,都說到了點子上啊。”
嬴政臉色一黑,說了和沒說一樣。
“哼!”
他突然一聲冷哼,讓殿下群臣都是心中一顫,有些摸不到頭腦。
難道陛下之前的表現,不是忌憚趙誠?
怎么按照相國所-->>說壓制趙誠,他還不高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