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綿的營帳如同突然生長出的蘑菇群,炊煙裊裊升起,驅散著北地的寒意。
士兵們圍著篝火,或擦拭兵器,或咀嚼干糧,雖然疲憊,但士氣尚算高昂。
中軍大帳內,炭盆燒得正旺,吳承安剛剛與岳鵬舉、雷狂等將領議完明日行軍路線。
眾人散去不久,親兵便進來稟報,稱有一名自稱孟津來的信使,有韓永福韓大人的親筆信要面呈將軍。
吳承安目光微動,心中已猜到了七八分,立刻道:“帶他進來。”
很快,一名風塵仆仆、面帶倦容但眼神精干的漢子被帶了進來。
他見到端坐在主位、一身戎裝更顯英武的吳承安,立刻單膝跪地,雙手高舉一封火漆密封的信函:
“小的奉韓大人之命,星夜兼程,特來將此信呈交吳將軍!”
吳承安接過信,驗看火漆封印無誤,是韓永福的私印。
他拆開信,就著帳內明亮的燭火,仔細閱讀起來。
信的內容不長,但字里行間卻透著一股破釜沉舟的決絕和急于尋求合作的焦灼。
韓永福在信中再無任何虛與委蛇,直接點明太師李崇義因其“背叛”而施以“明升暗降”的報復,將他調任毫無實權且危機四伏的工部侍郎。
隨后,他將自己所知的、李崇義可能通過沿途州府在兵員、糧草上刁難。
拖延甚至使絆子的幾種手段、關鍵節點以及幾位可能與太師府關系密切的州府主官姓名,都一一列出。
可謂是將一份重要的“投名狀”送到了吳承安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