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對于公孫瓚來說,局勢就非常糟糕了,為此,公孫瓚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身邊有望氣術士向他進,說薊縣不符合公孫瓚的王霸之氣,公孫瓚需要另外選則一個地方做自己的大本營。
于是公孫瓚看上了河北的易縣,在易縣營造屬于自己的王霸大本營,稱之為易京。
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袁紹帶兵駐守高陽縣的時候,面對的就是公孫瓚已經營造出了一個頗具規模的防御堡壘的易京了。
公孫瓚在這里布置了主力,而自己也住進了這里,用絕對的防御優勢挫敗了袁紹的數次進攻。
袁紹面對公孫瓚的防御優勢,顯得非常的無奈。
而在幽州內部,鮮于輔鮮于銀和齊周的聯合軍則進展順利,不斷挫敗公孫瓚所安排的官員的進攻,逐漸占據了主動。
公孫瓚安置的漁陽太守鄒丹就被聯合軍打敗,身死,以此為突破點,引發了更大的連鎖反應,公孫瓚苦心維持的局面開始崩盤。
可是公孫瓚自己缺少兵馬,分身乏術,忙于應付袁紹,不能出擊支援地方給他們解圍。
于是代郡、廣陽郡、上谷郡與右北平郡的反公孫瓚勢力紛紛起兵反抗公孫瓚的統治,給公孫瓚安排的地方官員帶來了極大的麻煩。
烏丸人和公孫瓚有仇,宗員在還好,宗員死了,烏丸人自然不會繼續服從公孫瓚的統治,果斷和聯合軍聯合在一起對抗公孫瓚。
連番打擊之下,大量壞消息接踵而至,讓公孫瓚屢遭重擊,煩不勝煩,并且漸漸開始拒絕得知這些壞消息。
這個時候已經是初平三年的秋末了。
兗州戰事結束之后,幽州戰事也隨之告一段落。
理由看上去很簡單,因為長安朝廷派出來的安撫使節團代表趙岐抵達了河北,勸大家休兵罷戰。
于是大家紛紛遵守朝廷的意思,袁紹罷兵,公孫瓚罷兵,幽州聯合軍也罷兵了。
但是實際上停戰的原因也很簡單,大家缺糧缺兵,需要回去準備糧草,到處抓壯丁。
聯合軍需要,公孫瓚需要,袁紹也需要。
趙岐的到來給了大家一個很好的借口。
聯合軍和袁紹不能屯田,需要和各郡縣的土地所有者們協商,向他們征收糧食和稅收。
而公孫瓚放飛自我,動兵搶占田地用以屯田,很快就積攢了比較多的糧食。
不過公孫瓚接連潰敗,缺兵,雖然糧食充裕,卻不能進取。
袁紹此時得知呂布兵敗身死,張遼投降的消息,大驚失色,連忙率軍返回鄴城,只留少數兵馬在麹義的率領下繼續戒備公孫瓚。
與此同時,河內張楊也因為得知呂布兵敗身死、張遼投降郭鵬的消息,惴惴不安。
他的心中非常的不安定,時刻都在擔心郭鵬會不會因為這件事情對他不利,采取各種手段來報復他。
因此他選擇和袁紹聯絡,兩個不安心的人聯合在一起,試圖對抗虎視眈眈的郭鵬。
袁紹的心中也十分不安,很擔心郭鵬會立刻就報復他,出兵北上什么的,一邊派張郃帶兵一萬南下到繁陽縣協助防守,一邊派探子南下刺探消息,但是卻沒得到郭鵬即將動兵北上的消息。
據此,麾下謀士們一起分析,認為郭鵬因為此戰損失很大,所以需要不少時間恢復元氣,短時間內不會北上。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