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在荀彧和臧洪后面一齊下跪反對郭鵬封王的二十六人被一起抓走了。
無論在最后時刻是否認罪,是否想要認錯,是否慫了想要反悔,他們都沒有得到原諒。
荀攸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郭某人不會允許再一次的背叛。
朝堂上頓時減員五分之一。
一直愣著不曾跟從荀彧腳步的鮑信因為沒反應過來而十分幸運的躲過一劫,此時還是傻愣愣的站著。
于是荀攸看了看傻傻的鮑信,想了想,于是臉色不善的走上前。
他看著鮑信。
“鮑少府還對魏公封王有異議嗎?如果有,現在可以說出來,攸愿意和鮑少府好好的議論議論。”
鮑信的嘴唇動了動,忽然打了一個激靈,看著站在面前滿臉陰霾的荀攸,連忙后退了好幾步,滿臉驚恐,連連搖頭。
似乎荀攸就是個奪命大魔頭一樣。
“不!不!我沒有!我沒有!魏公……不……魏王!魏王殿下功勞之大,天下無出其右,合當封王……合當封王!!”
鮑信忽然面朝小皇帝跪下,大聲喊道:“臣鮑信,請陛下念及魏公再造漢室之功,不以白馬之盟為阻礙,封魏公為王!為魏王!”
鮑信跪伏于地,滿頭冷汗,臉色慘白,身子忍不住的發抖。
有眼力價的朝官們立刻恍然大悟,立刻緊隨其后,齊齊跪伏在地。
“請陛下封魏公為王!”
站在后頭率領魏軍十足虎視眈眈的曹純頓時有些奇怪。
這幫家伙難道事先練過?
怎么說起這種話來整齊劃一,一點都沒有不和諧?
荀攸則沒有感到奇怪。
他轉過身子,背對小皇帝,面對群臣。
“諸位的意思,陛下都清楚了,這件事情本身就是陛下所說,陛下自然是認同的,諸君一起認同此事,是國家之福,甚好,甚好。”
荀攸的臉上流露出了些許難看的笑容。
而后荀攸轉過身子,面對小皇帝,高聲喝道:“陛下圣明。”
荀攸身后的一票朝臣一起跟著高聲喝道:“陛下圣明。”
圣明的聲音在整個朝堂上回蕩著。
但是小皇帝怎么想,想破了腦袋,都想不通自己和圣明這兩個字有什么關系。
我真的圣明?
明明我什么也沒做什么也沒說,怎么就圣明了?
但是沒關系,只要大家認為他圣明,他就是圣明的。
郭某人已經決定了。
在這場風波之后,雒陽朝廷和郭鵬開始了心照不宣的配合,開始了三辭三讓的過程。
與雒陽朝廷這邊一樣,郭鵬那邊也利用三辭三讓對藏在魏官群體內部的敵人發起了最后的進攻,效果斐然。
而郭鵬那邊利用反腐行動對政敵進行打擊報復的同時,也得知了荀攸在雒陽拿下了荀彧和臧洪,還把鮑信給嚇病了的消息。
荀彧和臧洪以及二十六名官員被抓了起來,關進了死牢,等待著處置,鮑信的運氣還不錯,但是被嚇病了。
自打那一天之后,鮑信就沒有出現在朝堂之上,他是真的被嚇病了。
蔡邕的運氣更不錯。
原本可以想象,蔡邕也是一個反對的大熱門,結果因為蔡邕在這場大朝會進行之前兩天剛好病倒了,躺在病床上,沒能參與這件事情的任何一個環節和后續的一切。
荀彧和臧洪在朝堂上的行舉止被荀攸和臨淄營的密探一起告知了郭鵬,郭鵬拿著兩份報告做了比對,發現荀攸沒有說謊,沒有夸大辭,一切都是真的,所以他很滿意。
荀攸已經獻上了投名狀,他背后的荀氏認慫了,已經完全拋棄了固有的立場,拼命的往郭某人這邊擠來擠去,蹭來蹭去,不想被丟下。
如此這般的姿態,讓郭某人十分愉悅。
荀氏認慫了,那么接下來,就是陳氏了。
思考了一番,郭鵬把陳紀叫來了。
對于這位從青州刺史時代就與郭鵬一起行動的老臣,郭鵬還是很尊重的。
陳紀的年齡比蔡邕還要大,是當之無愧的國老,所以郭鵬對陳紀一直都很客氣,很優容。
話雖如此,郭某人一直以來都對潁川籍士人不怎么感冒,盡管他自己的祖籍也是潁川。
早期跟隨的他的非郭氏本家潁川人不過一人,棗祗,可他不是潁川大家族出身,也就是個小士族之家。
直到風云際會之下,他做了青州刺史,父親郭單府中有幾名被征辟的潁川士人順勢跟從了他,如杜襲和辛評,兩人也并非一流士族出身。
旋即郭鵬成為青州牧,而當時陳紀正好在做平原相,兩人有了上下級關系,郭鵬這才算是和潁川大族有了聯系。
不過陳紀年齡大威望高,是海內名士,郭鵬是當之無愧的小字輩,雖然名義上是陳紀的領導,但實際上二十多歲的郭鵬又怎么會真的對五六十歲的陳紀以領導的身份自居呢?
更遑論下命令。
不咸不淡,相互客氣一點,遇事打個商量,老前輩幫幫忙,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
直到郭鵬參加討董聯軍打出名望,荀彧舉家來投,這才算是拉開了潁川士人投靠郭鵬的序幕。
也只是序幕而已。
此后,一直到郭鵬拿下兗州成為二州之主,才有荀彧的本家荀衍荀悅,陽翟人趙儼等投靠郭鵬,而在此之前,青州的士人和兗州的士人已經大批量投靠郭鵬,郭氏本家已經舉家投靠。
潁川士人落下了下風。
偏偏潁川人這個時候還有不少在漢中央苦苦掙扎,如鐘氏和陳氏,還有一部分在袁紹那邊,勢力分散。
結果在郭鵬平定河北的過程之中,冀州士人大規模加入郭鵬集團,和潁川人搶占地位,郭鵬又重用田豐為首的冀州士人,納田氏女為妾,冀州士人也壓了潁川士人一頭。
到郭鵬集團羽翼大成消滅袁術的時候,潁川士人們才意識到郭鵬的勢力不可阻擋,想要大量進入投靠,卻為時已晚。
因為隨后就發生了郭鵬進位魏公、荀彧反對之后失寵的事情。
荀彧的政治錯誤對潁川士人來說是一個極其巨大的打擊。
作為除了陳紀之外在郭鵬麾下站穩腳跟的唯一一個潁川大族出身的人,荀彧舉薦了不少潁川人進入郭魏集團,是不少潁川才俊的舉主。
但是荀彧自己卻犯了政治錯誤,站錯了隊,和郭鵬對著干。
于是他不僅把自己賠進去了,還搭上了一批潁川后起之秀的前途。
只要不是造反謀逆,門生故吏是需要跟隨舉主共同進退的,這是政治規則,所以不管愿意還是不愿意,不管敢不敢,那一批潁川才俊都跟著荀彧一起跳下了火坑,被郭某人一網打盡。
不得已之下,荀氏只能召回了荀攸,讓荀攸出仕郭鵬,為他賣命,為他盡職盡責勤勤懇懇的辦事,以求得到郭鵬的諒解,重新樹立荀氏的權勢。
荀攸做得不錯,的確得到了重用,漸漸為潁川士人挽回了一些信任。
在立新帝的風波之中,荀攸和陳紀把持住了自己,帶領剩下的潁川士人有驚無險的度過了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