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曾經規定罪犯犯了某些難以饒恕的罪過的時候,需要按照規定,把單字名改成雙字名,以示懲罰和羞辱。
這樣會對當事人造成社會性死亡的慘痛結局,要是有自尊心一點的,基本上就要自殺了。
東漢和魏國初期,這樣的法律被延續下來繼續使用。
現在,郭某人下令刑部尚書郭議刪改魏律,把這一條法律刪掉了。
新魏律規定單字名和雙字名不分高低貴賤,地位一樣,所有人都應該看自己的需求,自由使用。
而為了改變雙字名長久以來被王莽帶偏的現狀,郭某人知道,只有皇帝才能對抗皇帝。
于是郭某人額外做了一個宣。
“我等單字名都是長輩所賜,長輩之名,又是長輩之長輩所賜,用了很久,驟然改變不僅不便利,也有違孝道,所以我們就算了,從我們的子孫輩開始,若方便的,有意向的,就改雙字名。
我既然作為皇帝,就當為天下先,我決定,將太子嫡長子之名定為雙字名,不日公布,昭告天下,雙字名單字名無分貴賤,著后人任意選擇,不受律法干預。”
尚書臺群臣和內閣群臣紛紛下拜。
“陛下圣明。”
隨后,郭議用極快的速度修改了魏律,將單名為貴雙名為賤的規定刪除,通知了民政部,民政部和刑部聯合將此事對外公布。
避諱總原則的細致規定,一些的新的刪改,還有一些新的注意事項,隨著這次公布而傳遍大江南北。
再然后,郭鵬找來了郭瑾和郭單,祖孫三人一起為郭瑾的嫡長子想名字。
多少年未曾在頂層統治集團內出現的雙字名,郭氏家族的嫡長孫要為天下先。
這本身就一種政治資本,很有意義,所以郭某人特別重視。
一番嚴肅正經的討論之后,郭鵬最后拍板,給嫡長孫起名為承志,意為繼承郭某人寄托給他的志向。
接著正式對外公布,將郭氏皇族嫡長孫的雙字名昭告天下,以為天下表率,號召天下人不以雙字名為賤,一起取雙字名。
從此以后,天下人都可以自行取單字名或者雙字名,不會因為單字名就高貴,也不會因為雙字名就低賤。
皇長孫都是雙字名,你們怕什么?
這件事情于是成為了板上釘釘的事情。
不過蠻有趣的是,郭鵬做出這樣的決定之后,文官武將們紛紛跟上郭某人的腳步,開始給孩子改名或者取名。
他們紛紛把各自未成年的兒子、孫子輩的后輩們的名字全部改成了雙字名,或者就起雙字名。
郭某人只是給還沒取名的長孫取了雙字名,結果這些家伙不管后輩有沒有大名,只要未成年未加冠,全給改了。
比如曹操有一個很聰明的小兒子,今年八歲,本來取名為沖,為了響應郭某人的號召,曹操給自己的小兒子改名為沖之。
程昱剛剛給自己的幼孫定下了程乾的名字,為了響應郭鵬的號召,就為自己的幼孫改名為程定乾。
曹仁給自己三個未成年的兒子改名,改成了修文,修武,修德。
郭嘉給自己的兩個兒子改名為郭章平和郭章若,給他的女兒取名為心悅。
然后曹洪也給自己未成年的兩個兒子和四個女兒改名。
關羽也給自己的兩個兒子三個女兒和一個孫子改名。
張飛也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改名。
趙云也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改名。
等等等等。
反正大家能跟上的都跟上了,沒辦法跟上的,立刻就回家找妻妾開始造人,徹底貫徹落實了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方針。
為了拍郭鵬的馬屁,跟上這波潮流,大家也是無所不用其極。
于是在很短的時間內,雙字名就改變了它尷尬的處境,甚至成為了取名的潮流,大家都開始取雙字名,單字名反而不怎么受歡迎了。
反正皇帝宣布,當前情況下,除卻各家族內部的規矩,所有臣民都需要避諱的只有鵬和單這兩個字,其他的字都可以隨意使用組合。
而黎民百姓等財產不達標的群體連這兩個字也不用避諱,任意為孩子取名,讓官員協助他們取名,去雙字名,最大程度上避免重名,便于政府登記造冊統計人口。
數以千計的張三李四王五等名字也被要求改名,盡可能做到少重名,便于統治。
可見皇帝對一個國家的影響到底是多么的深遠。
哪怕,是王莽。
這件事情發生在延德四年三月,是馬遠等聯合商隊踏上返程的時候。
也是第一批“降價”之后的“左伯紙”進入洛陽的時候。
更是樂進與滿寵聯手,在益州取得針對賨人的戰爭獲勝的時候。
延德三年年底,樂進就開始籌劃對盤踞在三巴之地的大量賨人發起戰爭,經過法正的勸說,決定縮小打擊范圍,將賨人分化,一部分予以接納,一部分予以消滅。
被消滅的那部分在之前的平定益州戰爭中損失慘重,而將被接納的那部分,就是沒有參加劉璋那一邊,選擇了中立的那一群賨人。
法正親自出馬,要求他們這些部落投降魏帝國,加入魏軍,一起討伐曾經和魏帝國作對的賨人。
部分賨人接受了法正開出的條件,加入了魏軍,成為了魏帝國的一份子,但還是有一些拒不接受,也是被納入了魏軍的打擊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