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指了指那條正在修筑的路:“陛下一人,可以筑路嗎?算上我等官員,可以筑路嗎?沒有路,我等的行走會如此快捷便利?
軍隊行軍又會如何艱難?糧食轉運又會如何艱難?我們能吃飯,能穿衣,難道是因為我們自己種植了糧食,織造了衣物嗎?”
司馬懿眨了眨眼睛,一時半會兒居然不知道該怎么回答。
但是他還是覺得這樣是不對的。
于是他伸手探了探諸葛亮的額頭。
“不熱啊,怎么說出這種話。”
“我沒生病。”
諸葛亮連連搖頭:“仲達,我來這里,是為了明白今后我回到洛陽以后到底該做些什么,該怎么做,為了誰而做。”
“你現在得到答案了?”
司馬懿看著諸葛亮,伸手指向了筑路的民夫們:“這就是你的答案?”
“對,他們就是我的答案。”
諸葛亮的臉上露出了笑容:“他們生活的安穩,國家就會安穩,他們生活的富足,國家就會富足,如果他們不能過上穩定的生活,國家就永遠也不會穩定,我們在洛陽所做的一切,都該是為了他們!”
司馬懿覺得諸葛亮的想法有點問題。
他覺得諸葛亮是不是受到了什么刺激,所以腦袋里忽然多出了這種略微荒謬的想法。
他不否認諸葛亮說的有一些內容是對的。
因為黎庶百姓可以生產,沒有黎庶百姓生產物質,國家就沒有東西可以用,他也就沒有東西可以用。
他清楚這一點,所以治理廣至縣的時候也相當精準的切入了黎庶百姓的真實需求,當地百姓也比較擁護他。
但是黎庶百姓的重要性怎么能排在皇帝前面呢?
如此淺顯易懂的問題,諸葛亮也能弄錯?
還說拿這個問題去詢問皇帝?
按照當今陛下的行事作風,不一刀砍了你都算仁慈的。
魏國不是侯國,不是王國,而是帝國啊我的小老弟。
帝國帝國,有帝才有國!
你怎么能把黎庶百姓看的比皇帝還要重要呢?
雖然不認同,但是司馬懿沒有說出來。
他覺得他把諸葛亮當做朋友,不該在這種事情上和諸葛亮鬧矛盾,而且眼下這也不是最重要的。
他離開洛陽的原因比較復雜。
但是最重要的還是想著在眼下這個混亂的局面當中急流勇退,暫且離開風暴中心的洛陽,暫且離開這個政治力量打散重組的洛陽。
他和諸葛亮不一樣,他只是一只小蝦米,沒有能力從中獲取什么利益,稍有不慎,就要被卷入漩渦之中碾死。
他是眼下司馬家族的唯一希望,他可不能拿自己的性命還有政治前途去賭博。
他家八個兄弟,除了大哥以外,還有六個弟弟的政治前途要靠自己爭取呢。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諸葛亮一起離開洛陽,躲避政治漩渦,順便積累從政經驗,加深和諸葛亮的友誼的同時,也能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司馬懿辦事,可從來都不會全憑感情驅動。
諸葛亮的關系網絡實在是太好了,運氣也太好了,好到了讓司馬懿甚至有些嫉妒的地步。
只是和他一樣呆在內閣里,哥哥忽然就變成了民政部右侍郎,而且忽然就和新任禮部尚書張昭成為了同州人士。
諸葛瑾既然被提拔了,諸葛亮沒有不受到青睞的理由。
雖然有點嫉妒,但是司馬懿意識到,自己只要能和諸葛亮維持關系,那么他就能通過諸葛亮到諸葛瑾的這條線連通張昭的關系網絡。
多么完美的關系網絡?
他苦求而不得的關系玩過,諸葛亮只是躺著就得到了,然后居然還要為了某種難以想象的理由而離開洛陽。
為了什么更加重要之類的無聊的問題而離開洛陽。
這是關系者的余裕啊。
自己若是不能成為這個關系者,離開洛陽的選擇實際上也就毫無意義了。
身在涼州敦煌郡,心卻在洛陽,司馬懿已經開始為自己謀劃未來了。
涼州的這一任縣長只是他的跳板而已,而他唯一不曾料到的事情就是諸葛亮居然有了如此的感悟。
諸葛亮是一個如此感情用事的人嗎?
亦或是……
他很天真。
他沒有經受過現實的暴打。
司馬懿覺得這樣不好,這樣搞,以后肯定是要出問題的。
某種意義上來說,司馬懿說的也沒有錯,他的直覺還是挺準的。
但是他的直覺不是完全的準,而是稍微有那么一丟丟偏移。
因為出問題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問題主動找上了諸葛亮。
諸葛亮并非不曾接受過現實的暴打,他在荊州受到群體冷暴力的時候,司馬懿還在家里種田。
諸葛亮體會過人性之惡,只是不曾體會到肚子之餓罷了。
諸葛亮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他不會允許自己出問題,要是自己出了問題,最不能原諒他的就是他自己。
所以諸葛亮不會出問題,要是有問題,只能說問題找上了諸葛亮。
一個大問題找上了諸葛亮,或者說,是不小心撞上了諸葛亮。
司馬懿知道這件事情的時候,是兩人第二次在休沐日小聚,諸葛亮來到了司馬懿的縣衙里喝酒的時候。
“鹽水拌飯?”
司馬懿愣了一下:“有這種事情?”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