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城里的大明君臣似乎有些不可理喻,或者是他們對宣府大同的“jing銳”太過自信。
總之李自成的主力在山西,明廷卻將設防的重點擺在beijing到保定一線,主要防備的是從南來進攻的大順軍偏師劉芳亮一部。代帝出征的東閣大學士李建泰就駐在保定。
結果宣、大總兵接連投降,就連居庸關這道京西門戶的守軍也望風而降。
京西門戶突然失守,京城里的君臣還不得而知,當他們接到消息時,李自成已經率軍席卷昌平、沙河等地,兵鋒直指京城。
猝不及防的京師頓時陷入無盡的恐慌之中。
更可怕的是,大順軍已先派出大量的人員扮作往來客商,在京城內外四處傳揚說大順軍不殺人,不愛財,不jianyin,不搶掠,平買平賣,蠲免錢糧,且將富家銀錢,分賑窮民,頗愛斯文,秀才迎者先賞銀子,嗣即考校,一等可作知府,二等可作知縣;
大家聽說選來的府縣偽官多是山陜秀才,更信以為真,于是不通秀才,皆望做官,無知窮民,皆望得錢,拖欠朝廷錢糧者,皆望蠲免;
民間到處在傳播“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等語。人們把迎接李自成稱為“迎真主”,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窮苦百姓急切地盼望著大順軍的到來。
三月十三ri,大順軍放火焚燒大明位于昌平的皇陵之后,迅速兵逼京城,兵部匆忙派出探馬前往昌平打探敵情,結果這些探馬直接投降大順軍去了,沒有一個人回報。
大順軍前鋒游騎已經到達京城的平則門,城內的君臣對敵情還一無所知。
三月十七ri,大順軍對京師完成合圍,開始圍攻九門,重點攻打彰義門,門外原先設立的三大營,全部向大順軍繳械投降了。
京師長其缺少糧餉,士兵逃跑的非常多,到此時還在城墻上防守的少得可憐,無奈之下,崇禎只能用宦官補充;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這最后的時刻,太監竟成了守衛京城的主力,對于那些整天慷慨激昂,大罵閹黨的文人來說,真是莫大的諷刺。
而金鑾殿上,崇禎召集群臣問對策,結果沒有一個人出聲,包括在二月份剛剛接替陳演出任內閣首輔、一向口若懸河的魏藻德也是一聲不吭。
崇禎強忍著憤怒掃視著耷拉著腦袋的群臣,城外炮聲隆隆,大殿里一片死寂,崇禎再三催問,仍是無人作答,心中不禁極度悲涼,一不發,離開那張金龍盤繞的龍椅,也不說散朝,徑直走入龍椅后面的屏風去。
這時大殿中終于有大臣開始蹭鼻涕抹眼淚,低聲嗚咽,弄得整個金鑾殿里愁去慘淡,仿佛個個死了爹娘似的,那種末ri的凄愴讓人不忍多看。
與城內金鑾殿上的死寂絕然相反的是,城外的李自成大帳之中,正進行著一場激烈的爭論,這次大帳內只有李自成、丞相牛金星、大國師宋獻策三人在場。
只聽牛金星說道:“大國師可曾想過遼東的明軍勁旅以及滿清韃子?大因師可知yu得天下者,大義不可失?”
宋獻策立即駁道:“大王順天而行,順應民意,何曾有失大義?”
“大王在太原剛剛頒布詔書,明君非甚暗,此時破城弒君,豈不失之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