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7點左右,兵分兩路的夏軍幾乎是同時遇到了敵軍,雙方交上了火。
好消息是大家遇到的都只是小股敵軍,規模僅僅只有幾十人,所以對方很快被夏軍驅散。
但能碰到敵軍,那就說明敵軍已經在嘗試返回防線了。
并且槍聲可能已經吸引了敵軍大部隊,因此在這里多停留一刻,就多一分危險。
然而等戰士們走到掩埋遺體的兩處地方后,又遇到了一個非常麻煩的問題。
此時距離烈士們的遺體被掩埋已經過了差不多半個月的時間,以“白眼狼”境內的溫度和這么長的時間,烈士們的遺體早就出現了嚴重腐敗。
面對這個棘手的情況,領頭人一咬牙,決定就地火化烈士們的遺體,帶著戰友們的骨灰回國。
隨后部隊開始收集木材,并慢慢將戰士們的遺體挖掘了出來。
部隊冒著被敵軍包圍的風險,前前后后花了好幾個小時,終于處理完了108位烈士的遺體。
小心的將烈士們的骨灰裝入收尸袋,并一一標注上烈士們的名字。
隨后這支小部隊完成了收斂遺體的任務順利回國,而這108名烈士,最終也被葬入了烈士陵園,魂歸故里。
這讓劉之野內心欣慰不少。
…………
戰后還有一個重要任務,那就是給予表現出色的個人與集體進行表彰。
像葛小虎、鐘興國、黃光榮、劉本明、謝云龍、于國華、譚紅軍……烈士王鵬、劉述良……等等英雄事跡還上了報紙,一時間成為了全國都知曉的大英雄。
這一戰雖然短暫,但是戰爭強度一點位不低,涌現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人和故事。
于國華就是其一。
自衛反擊戰的硝煙還未散盡,于國華便以卓越的戰斗表現,獲得了“戰斗英雄”稱號。
反擊戰開始前,年僅23歲的于國華,剛剛在部隊中嶄露頭角,擔任122團二連的一名班長。
于國華所在的122團,承擔著攻克白眼狼孟縣的重要任務。
孟縣,是白眼狼的重要戰略據點,防御力量強大。
為保證任務的順利完成,于國華和他的戰友們被分配到前線,準備進行穿插作戰。
任務的核心目標是,切斷敵人的退路,確保我軍正面攻擊部隊,能夠順利推進。
2月16日晚上,戰爭的氣息已經逼近。
于國華和他的戰友們悄悄越過邊境,進入敵方控制區。
那天夜晚漆黑無月,只有微弱的星光指引著他們前行,部隊小心翼翼地穿過茂密的樹林,盡量避免發出任何聲響。
他們前往的是748高地,一個敵軍的重要據點。
這個高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敵人在這里布置了重兵防守。
清晨6點30分,總攻打響。
戰場上炮火連天,火光與硝煙彌漫。
于國華帶領的二連奉命從側翼發動進攻,目的是占領748高地的兩個側翼,為正面攻擊部隊提供火力支援。
敵人的反擊來得異常兇猛,子彈如雨點般落在于國華和戰友們的周圍。
面對這樣的困境,于國華冷靜指揮,率領戰士們逐步逼近敵人陣地,他自己則沖在最前面,親自端著沖鋒槍,帶領小隊一鼓作氣突進。
在748高地上,于國華接到命令,帶領一個小隊扼守一個無名山頭。
很快,四名敵人向他的陣地沖來,企圖占領這個至關重要的制高點。
于國華毫不猶豫,舉槍瞄準,幾槍干凈利落地擊斃了其中三名敵人,剩下一人也被他的戰友迅速消滅。
戰斗結束后,748高地最終被夏軍攻克,于國華個人一人斃敵7人,這一戰讓他在部隊中聲名大噪。
18日的下午,于國華所在的連隊突然接到了一項新的作戰命令,他們被要求不惜一切代價攻下關鍵的7號高地。
這塊高地并非孤立無援,它與周邊的10號、13號高地緊密相連,共同構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防御網。
這片高地群因其重要的戰略位置,被敵軍形象地稱為“孟地屏障”,是敵人誓死也要保衛的軍事要地。
在這場戰斗中,于國華再一次負傷,左臂被彈片擊中。
他沒有退下戰場,反而繼續沖鋒在最前線,最終帶領部隊攻下了7號高地。
他的冷靜、沉著,以及精準的指揮能力,使得整個連隊在多次面臨險境時,都能化險為夷。
戰斗結束后,于國華因其出色的表現被授予“一級戰斗功臣”和“二級戰斗英雄”的稱號。
戰后的122團并未急于撤回,而是選擇駐扎在了滇省石縣這一戰略要地。
此地距離硝煙彌漫的戰場僅有280公里之遙,空氣中依舊彌漫著緊張的氣息,仿佛大戰一觸即發。
在這場殘酷的戰斗中,于國華憑借出色的表現,贏得了部隊上下的一致認可,成為了眾人眼中的戰斗英雄。
部隊很快便對于國華進行了提拔,讓他擔任了排長的職務,肩負起新兵訓練與戰后恢復工作的重任。
然而,此時的于國華卻面臨著身體狀況不佳的困境。
回想起在748高地和7號高地那驚心動魄的戰斗,他多次身負重傷。
尤其是右腿的傷勢尤為嚴重,一度讓他的行動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每一步都走得異常艱難。
醫生建議他休養三個月,于國華堅決拒絕了。
他選擇留在部隊,親自參與新駐地的建設,石縣地處山區,地勢復雜,新營房的修建工作異常艱難。
于國華主動參與體力勞動,和戰士們一起挖地基、搬運木材。
他的身體雖然不再像以前那樣強健,但他的意志依然堅韌如鋼。
還有烈士王鵬。
戰爭期間身受重傷的戰士王鵬,在關鍵時刻救下了一名敵國女子,也正是他的這個舉動,讓他的生命永遠停留在了那一刻。
之后,這名女子為報答王鵬的救命之恩,跋山涉水將他的遺骨送回了他的家鄉。
那王鵬是怎么犧牲的呢,這事還得從頭說起。
“救命啊,救命啊!”
有一天,在邊境交界地帶,一名叫阮文竹的白眼狼女子驚恐地大叫起來。
她腳下不敢有任何動作,就在不久前,她踩中了“白眼狼”士兵為對抗夏國軍隊而埋設的地雷。
阮文竹從小就生活在邊界上,自她記事以來,她們一家人一直靠著夏國政府提供的救濟食物生活。
當時“白眼狼”境內剛剛結束了戰爭,國內可以說是一片狼藉,就連百姓的衣食住行都難以保證。
在這種情況下,夏國毅然決然地站了出來,為他們提供救援物資的支持。
那時,阮文竹的母親經常對她說:“我們吃的食物,都是夏國給我們的,你要記住這份恩情,永遠心存感激。”
然而到了忘恩負義的“白眼狼”卻開始頻繁騷擾邊境。
之后邊境的緊張局勢不斷升級,阮文竹的丈夫也被抽調到了前線只留下阮文竹和兒子相依為命。
那天,阮文竹和平時一樣背著自己一歲多的兒子,在涼山上去尋找食物。
路上她不敢有一絲大意,因為她知道,這座山上到處都是“白眼狼”軍埋設的地雷。
因此短短的一段路,她走得格外小心,但即使如此,她還是踩到地雷了。
阮文竹知道自己必須保持靜止,一旦動了,自己和兒子的性命都會遭到威脅。
在絕望中,她只能大聲呼救,希望有人能聽到前來救她。
“救命啊!救命啊!快來人啊!”
她的呼喊聲驚醒了后背熟睡的兒子,也開始放聲大哭了起來。
求救的聲音在山間回蕩,但似乎沒有引起任何回應。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阮文竹的雙腿已經麻木了,但她依舊死死地站在那里。
“不要亂動!千萬不要動!”
就在這時,一個虛弱的聲音從她身后傳來。
阮文竹回頭一看,便發現一個面色蒼白,渾身是血的夏國士兵,正一瘸一拐地向她走來。
雖然阮文竹從小在邊境長大,對夏國人并沒有太多的敵意。
但現在正處于戰爭時期,所以見到眼前的夏國士兵,她的心中也難免有些害怕,擔心那名士兵會趁機攻擊自己。
可當她發現,那位士兵冒著生命危險,緩緩趴在地上拆除地雷時。
阮文竹心中的疑惑和不解瞬間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對這位士兵深深的感激。
“多謝了!多謝了!”她連聲道謝,淚水不由自主地從眼角滑落。
這名夏軍戰士全神貫注,不敢有絲毫分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