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倆談完大事后,說起了家常。
劉鐵林問道:“哥,劉文和劉武這倆小子咋樣?我有陣子沒見著他們了!”
劉之野笑著點頭:“等他們回來,我讓他們去給你這個二叔問好!”
“劉武表現挺好,上了軍校后變化挺大。劉文呢,如今也長大了,跟他媽親近,啥事都不跟我說,這小子!”
劉鐵林啞然失笑道:“還不是您太忙了,想找您談心也見不到人不是?”
劉之野“怒羞成怒”道:“嘿,還說我,你不也一樣?”
“呵呵……”
“哎,這倆孩子上大學,我是一個也沒去送。都是自己個兒去報的道……”
說起劉文,他比起姐姐劉淑賢弟弟劉武,也不遑多讓。
去年秋天,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劉文他奶奶和他媽鄧茹就著手為他打點去燕大報道的行裝。
鋪蓋、飯碗等生活用具統統被塞進了一個嶄新的行李箱子里,這是姐姐劉淑賢給他買的。
等一切都收拾妥當,謝絕了母親派人送他的提提議,坐上了通往市區的班車。
到了市里再倒車。
柴油發動機的轟鳴聲隱隱傳來,等車的人逐漸躁動起來,紛紛向前擠去。
不一會,一輛半漆成絳紅色的斯柯達科羅莎拖著掛車向人群駛來,這便是32路公交車,車身上嵌著的藍色水牌寫著“動物園-頤和園”。
“這便是我要坐的車了”,劉文心想著,背起自己的“行李箱”,坐上了去往一h淀的公交車。
“燕大站到了”,公交車售票員喊道。
此時車上已經沒有多少乘客了,大多數人在zg村就下了車。
余下的幾人應該是去頤和園的,在大伙的注視下,劉文提著“行李箱”在燕大站下了車。
稍稍往前走幾步,燕大南門“咻”地出現在立群的眼前――巨大的紅底橫幅上印著“新站”三個宋體字。
劉文一時間激動極了,“終于到學校了”,他向校門奔去。
填完報道資料,劉文從衣兜里,拿出5塊錢交給老師,旁邊的高年級同學隨即遞給他一把木板凳,并交代他一定要保管好。
燕大的小板凳,也是個傳奇。
形方,色黃,高約一米。新生報到時人手一個,置于宿舍書桌之下。
乃室外看電影、開大會必備之物,隨手攜帶,畢業時交還。
其貌不揚,其色不艷,幾經轉手,代代相傳。
不知坐過多少風流才子,絕代佳人,當代英雄!
走出報道站好遠后,“凳子丟了,錢就退不了了”的聲音仿佛還縈繞在立群的耳邊。
劉文隨意提溜著木板凳,同時四處打量著校園,尋找著自己的宿舍樓。
從這天起,劉文正式成為了一名燕大學生。
燕大校園里無處不是充滿朝氣的。
未名湖邊,博雅塔下……同學們三三兩兩地聚集在一起,說起課程作業、談人生、談理想、探討國家的未來,幾乎是無話不談。
劉文也加入了其中,但他很少發,總是默默地傾聽。
有一天,化學系的一位同學說道,“我要成為一名化學方面的頂尖人才,為祖國的發展填寫空白”。
這激起了劉文心中的共鳴,他不禁回想起上課第一天時在教學樓看到的橫幅“歡迎你,未來的經濟學家”。
雖未直接說出口,劉文也在心中暗暗立下了讀書報國的志向。
班級的氛圍很好,劉文很快就收獲了一群好友。
體育課主要是體能訓練,而這之中最具有挑戰性的項目便是拉單杠。
有些男生拉到滿臉通紅、青筋爆出,也拉不上去幾個,這時便聽取“噓”聲一片。
幸好劉文打小練過體能還不錯,是班里唯一在體育項目出彩的人。
去食堂吃飯需要自備碗筷,大家便把碗筷裝在書包里,方便下課就沖去食堂;
清脆的鈴聲響過,老師竟還在滔滔不絕地講,大家便將碗筷敲得丁零當啷響,只待老師一揮手,便整齊地涌向食堂。
中秋節到了,全班決定出發去校外的公共公園團建――既不需要花錢,又收獲了一片歡聲笑語。
班級的同學們之間是如此的親密與融洽,劉文在這里找到了家的歸屬感。
在學校,劉文徜徉于知識的海洋中,感覺快樂極了。
劉文的同班好友梁軍是一個小縣城來的。
梁軍只有一個煩惱,那就是肚子餓的實在是太快了,常常是吃完飯就感到餓。
這年頭的全國都還處于貧窮之中,成年男性每月只能兌換28斤糧票,女性則更少一點。
開學的時候,劉文他們每人只領到了32斤糧票。
而梁軍卻既驚訝又欣喜,雖然這些糧食對于一個正在快速成長的青年來說仍然是遠遠不夠的,他已經感到十分滿足了。
上了一周學,劉文他們逐漸學到了一些吃飯的小竅門――食堂最貴的菜品是排骨,需要4角錢,而大伙一天的伙食費大約為6角錢,所以這樣的菜品是大部分同學都吃不起的。
但是,在吃飯時間快要結束的時候,為避免浪費,食堂會降價售賣當餐的剩余菜品,這時,學生們便蜂擁而上,爭先恐后地沖向那美味但卻昂貴的飯菜。
對于梁軍來說,購買降價后的排骨依然是一筆不小的花費,但有時實在饞極了,他也會加入排隊的大軍,等待著能吃到一份降價后的排骨。
這時,梁軍最大的愿望便是可以吃飽肚子――大家都可以吃飽肚子。
而劉文條件好,家里也時常派人給他送來一些好吃的以及營養品,他就沒有這個煩惱。
有時候,劉文還帶著這幫要好的窮哥們去打打牙祭改善改善生活。
為人仗義做事局氣的劉文,很快就在身邊聚集了一幫小兄弟。
劉文他們宿舍竟然有一臺黑白電視機。
“嘿,你們看,這電視雖然舊,但能收到好幾個臺呢!”梁軍興奮地指著角落的黑白電視說。
“真的嗎?那以后看球賽就不愁了。”王海波眼睛一亮,他是個體育迷。
趙今來則好奇地湊過去,他是青年,對電視里的文化節目很感興趣,“那我們今后可以一起看《紅樓夢》了。”
劉文家境最好,但他對這臺電視也顯得頗為興奮,“太好了,晚上可以一起看新聞聯播了。”
隨著夜幕降臨,幾個人圍坐在電視前,準備一起觀看晚間新聞。
電視里傳來播音員的聲音,而寢室里則洋溢著新朋友相聚的溫暖氣氛。
“對了,你們家鄉都有什么好吃的?”邊調電視邊問。
“我家鄉有最正宗的燕京烤鴨!”趙今來是本地人他自豪地說。
“烤鴨啊,聽著就流口水。”梁軍舔了舔嘴唇。
劉文則笑著說:“我是劉家莊的特產可多了,下次帶你們去嘗嘗。”
“我知道,劉家莊,你們那不是一般的富啊……”
3月20日,這是特別的一天。
晚上,吃完晚飯的同學們沒有去教室和圖書館占座自習。
反而是搬著板凳聚集在了宿舍的電視房里――原來,這晚是男子排球世界杯亞洲區預選賽的決賽直播。
劉文和宿舍樓的同學們一齊擠在狹小的房間中,緊緊盯著那臺黑白電視――太極國隊率先奪得兩分,但夏國隊很快就追平了,大家的心好像都懸到了嗓子眼……
突然,轉播衛星租用到期、信號中斷了,留下一屋子人面面相覷。
離門近的同學最激靈,他迅速跑回宿舍拿來了收音機,伴隨著電流的聲音,大家清楚地聽到:“夏國贏了!”
一瞬間,安靜的人群沸騰了起來,腳步聲、歡呼聲逐漸從宿舍樓遍及校園的每一個角落。
性格穩重的劉文這會兒也是激情澎湃,他一把抓起外套,也匯進了洶涌的人流。
沒有旗幟,大家便將破布扎在樹枝上揮舞;
沒有樂器,大家便拿出桶、盆,使勁敲起來;
什么都沒有的人便鼓掌、喊口號,“夏國萬歲”、“夏國隊萬歲”……在一片“交響樂”之中。